广州近日再次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焦点,科学家在此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昆虫物种——海珠微瓢虫。这种微小而精致的瓢虫,身长仅数毫米,其独特的外观和稀有的分布使其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海珠微瓢虫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广州乃至广东省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也为全球昆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一发现是由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完成的,他们在广州市海珠区进行长期生态监测时意外捕捉到了这种新物种。经过详细的形态学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瓢虫种类。此次发现对于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彰显了广州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独特魅力。
海珠微瓢虫的亮相,不仅为广州增添了一份自然遗产,也激发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热情,进一步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广州再次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命名为“海珠微瓢虫”。2月16日,在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中,这一新物种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发布。此次发现不仅标志着海珠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新突破,也展示了广州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领域的卓越成效。
该新物种是在2022年度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并已在国际期刊《Zootaxa》上发表。海珠微瓢虫体长1.2至1.3毫米,呈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起,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表面无毛,被稀疏和短的黄色刚毛。调查中共发现3头标本,主要分布在湿地二期及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在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岛屿,这是中国首次发现此科和物种。
自2020年起,海珠湿地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持续开展本底昆虫资源全面调查,旨在摸清昆虫多样性本底数据、分布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应用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此次发现的“海珠微瓢虫”更具挑战性,科研团队在显微镜下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
下一篇:2分钟看懂啥是南天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