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收盘的数据摆在眼前:沪指定格在3839.76点,跌幅接近2%;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更惨,分别下挫3.04%和3.36%。全市场近五千只股票飘绿,只有六百多只勉强收红。这种局面,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股民,还是每天刷新行情的散户,心里都很难平静。
周五的行情,从上午还算平稳,到午后突然失速,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深成指和科创板的领跌尤其明显,科技相关板块成为“重灾区”,半导体、通信设备、软件服务等几乎全线走低,部分股票跌幅甚至超过10%。与此同时,电网设备、可控核聚变等前期热门板块也出现连续跌停。与此相对,燃气和贵金属板块略显坚挺,但这种防御性活跃不足以抵消市场整体的下行压力。
市场的下挫,并不是某一条消息就能单独解释的。外部,海外市场的调整和宏观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资金的避险需求;内部,短线交易资金趁高位出货,叠加持股者的恐慌抛售,使得抛压在短时间集中爆发。从资金流向看,周五主力资金净流出超过1300亿元,这种力度在近几个月中并不多见。成交额虽高,但更多是卖盘在驱动,量化做空的迹象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午后那波快速跳水中。
往下看,下周的走势,大概率会延续周五的惯性。开盘初期市场可能还会面对延续性的抛压,尤其是被套的短线筹码会选择在反弹不明显时继续离场。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新增资金的及时介入,指数短线难以企稳。不过,资金嗅觉很敏锐,一旦恐慌出清到一定程度,场外资金可能会低位接手,做一次“抄底式”介入,推动指数的止跌过程。而在政策或一些隐性护盘资金的作用下,盘面极端下跌往往不会持续太久,这为“先跌后稳”的剧本提供了可能。
回顾过去几年类似的情况,像这样的急跌,通常会让市场在情绪上出现瞬间的冰点,但如果基本面没有出现根本变化,资金在恐慌出清后会重新评估风险与收益。例如,金融板块在被砸盘后,一旦出现利好刺激或资金回流,往往能带动指数短线反弹;同时,部分防御型板块还可能继续维持强势,成为资金临时避风港。
总的来说,周五的大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科技板块的集中走弱、权重股的回落、资金加速出逃、量化交易压力以及市场情绪的普遍低迷。它的影响可能还没完全结束,下周初震荡下行的概率很高。但市场并不是单向的,恐慌释放后的反弹窗口或许会比很多人预想的来得更快。如果把这周看作一个过程,那下周的行情,或许就是从深度调整到寻求平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