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鲁阿姨,作者:漂亮的鲁阿姨,头图来自:AI生成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高压力社会,健身似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上班和健身一样,都是一件需要调动毅力的事情。很多人光是想想要动起来,要走出家门去锻炼,就已经累了。
那些能一边上班、一边坚持健身的人,其实都是狠人。
这些年来,我也经常被身边人称为“高能量人士”,因为我的日常状态是这样的:
首先,我的本职工作处于一个高强度的咨询行业。
其次,我和老公平时双职工独立带娃,只有在周末或者平时实在忙不开的时候,老人们会来帮帮忙。
最后,我有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副业——写作。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也能坚持健身十几年。
先看看我的健身效果,高位下拉55kg:
可单手倒立:
接近120斤,160cm,但是马甲线清晰:
茧子很厚,磨破过很多次:
在普通人中,我算是练得规律、努力且有效果的那类了。
我的日常健身安排是这样的:
1.每周保证3~4次;
2.周中的时候,利用午休时间,做力量训练,每次1小时;
3.周末的时候会去攀岩或者户外,每次2~4小时。
运动可以让36岁的我保持如下状态:
1.体重十几年不变,大学的衣服现在依旧可以穿;
2.力量偏大,肌肉量高;
3.作为咨询行业从业者,虽然工作需要久坐,但是我从不脖子疼后背疼腰疼;
4.睡眠非常好,基本不失眠,入睡快;
5.食欲好,不忌口,饭量偏大;
6.基本不生病,每年体检指标很好看,因高密度脂蛋白高和静息心率低,被医生一眼看出我有常年运动习惯;
7.皮肤光滑,因为总出汗;
8.头发厚,气血足;
9.激素稳定,月经特别准;
10.长期运动对于孕产期的好处更大,当年我顺产八斤,很顺利。
所以,我始终和身边家人、朋友推荐,若有机会,一定要尽早建立运动的习惯,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运动这件事,变成和吃饭、睡觉、护肤一样每日坚持的生活方式,就不会觉得需要调动极大毅力了。
但这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让身体植入一个新的程序:我的生活,需要健身。
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又要工作、又要带娃、又要赚钱、又要省钱、工作压力大且时间久,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坚持运动?
一、精力的管理,大于一切
其实,当你觉得累的时候,不一定是身体累,而是精神累、心累。
内耗,远远比外在的事情更让人疲于应对。
所以,作为成年人,要做好真正的精力管理。
什么叫精力管理?
只关注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情,不为细枝末节的事情烦心和操劳。
工作、育儿等事情,都要懂得抓大放小,只做最关键的动作,不指望“全面开花”。
让大脑静下来,让心沉下来,让精力向内收,才会有更多能量去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的精力总是被外面各种事情干扰,你就会处于一种随时警戒的状态。你就很难长期投入去做谋划。
所以,你闲着的时候,宁可漫无目的刷好几个小时的手机,也不愿意出去运动。
因为你随时在为外面的各种突如其来的事情做着准备,只有做好精力管理,才能收放自如。
什么时候全力以赴、动脑、去搞好工作?
什么时候安心陪孩子,享受家庭时光?
什么时候精进自己,读一本好书,做一次运动?
这些事情,应该是自己主动安排的。
内核稳固的人,才拥有生活的主动权。
二、从自己喜欢的运动开始
很多人一提到开始运动,就会想到出去跑步,或者去健身房找一个私教。
跑步看似简单,仿佛只要会走路就会跑步。但是对体能要求很高,还要姿势正确,不然会跑出问题。
去健身房请私教看似省事,但其实要花不少时间和金钱,启动起来并不丝滑,且无形中抬高了健身这件事情的门槛。
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徒步、跳绳、踢毽子、普拉提、瑜伽、跳舞,可以做的运动非常多。
如果真的想开始运动这件事情,前期一定要去多试试。
在不同运动中,体会一下,哪项运动最能让自己分泌多巴胺。
不要跟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时间投入、经济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运动。
三、每次运动,不要力竭,才能持久
人的身体会有本能地趋利避害。
适当运动是健康,过度运动是作死。
要想能够长期坚持运动,最怕的就是一口吃个胖子的心态。
尤其是对于中年职场人士,一定要控制好每次运动的度,不要透支身体。
我周中的时候,每次做力量训练只用60%的体能;周末攀岩可能会70%。
我基本从来不让自己累得不行,浑身酸痛,第二天没法起床。
这样的训练强度,虽然进步可能会慢,但是可以保证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运动想要有效果,其实是以“年”为单位的。
那些想三个月减重30斤,半年完成肌肉雕刻之类的人,除了短暂透支自己的身体,对健康并无好处。
上次在健身房,一个姐姐和教练学习,然后看到我自己练得认真,就过来问我,练了多久了?
我回答,十几年了。
她说,怪不得你和健身教练似的,身材这么好!
其实我想说,所谓的身材,只是健身之后最不重要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健身所带来的精神状态的改变、能量的提升、身体的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鲁阿姨,作者:漂亮的鲁阿姨(我是鲁阿姨,当年学哲学的,现在喜欢搞钱和撸铁,还是个海淀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