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黄金还是那个黄金,但买黄金的人变了,买黄金的方式也变了。一些富裕人群已从“藏富”到“悦己”的心态蜕变,从“财富观1.0”到“财富观2.0”的投资转换。
不久前,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品质生活报告》显示,在受访富裕人群的首选投资标的中,黄金以15.7%的占比超越A股(12%)与基金(11.3%),强势登顶。黄金成为首选投资标的并持续增加。与富裕人群相比,超高净值人群更早地减持房地产投资,并更早地增持黄金。
连日来,国际金价破位上行、单边走高。受此带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再创新高。10月17日,多家银行的投资金条报价突破每克1000元。这意味着,买下一根100克金条需要花费10万元左右,而年初的价格为6.3万元左右。金饰价格也水涨船高。17日,北京、上海等城市品牌金店足金饰品报价来到每克1279元,较前一日单克上涨32元,较一周前单克上涨111元。
当金价站上历史高位时,作为富裕人群,究竟是该追涨还是观望?有业界人士给出的答案是,“金价每天都在调,很多客户是看到涨了之后,反而更加坚定要买。”随着各类资产剧烈波动,“手里的钱该往哪放”成了富裕人群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一类资产却意外打破代际与地域的认知壁垒,在“老钱”与“新贵”间掀起共识,那就是近期每天都在刷新价格的黄金。
不可否定,黄金消费的变迁,是一部中国经济和社会心态的微观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富裕人群纷纷寻求安全资产,黄金因此受益。与此同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落地,通货膨胀预期骤起。黄金成为他们对冲通胀的盾牌。2011年9月,国际金价一度达到1895美元/盎司,国内品牌黄金价格为机480-490元/克,创下历史新高。
回溯这一时期,黄金购买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当2014-2015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黄金珠宝的社零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拟合程度出现较大偏差,投资性需求主导了黄金消费。
但与2011年不同,这次买金有了新特点:轻量化和线上化。富裕群体不再追捧粗重的金条,而是偏爱1-3克的精致小件。他们不在金店排队,而是在抖音上研究攻略。“带来愉悦感”(76%)和“提升自信”(67%)成为富裕群体购金的主要情感诉求。黄金从“压箱底”的财富象征,转变为“戴出去”的个人表达。
摩根大通CEO表示,应把黄金看作比美元更安全的资产,建议富裕人群至少配置15%黄金。银行、券商的资产配置模型普遍把黄金权重从原来的3%-5%提高到10%左右,黄金正式进入“主流资产”行列,改变了以往“边缘、小众”的定位。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已经通过事实验证。在黄金涨价的背景下,很多富裕人群被“买了就赚”的狂热氛围影响,盲目追高,甚至加杠杆炒金,把黄金当成“逃避现实的解药”,希望“靠炒金翻身”“金价暴涨暴富”,这种心态反映出他们财富观的一些变化,变得更加急功近利。
黄金热折射出对纸币信用、房价、股市波动的深层焦虑,“买房不如买金”成为部分人的新共识。当“硬通货”回归大众视野,社会对话里“保值”“避险”出现的频率远高于“翻倍”“暴利”,财富叙事从“创富”过渡到“守富”。
不错,在经济环境尚可的时候,人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一件金饰买单。事实上,黄金涨价不仅改变了资产价格,也在重塑富裕人群“什么是财富、该怎样持有财富”的核心看法——从追求收益到强调安全、从杠杆扩张到风险对冲、从单一押注到多元配置,“财富观1.0”到“财富观2.0”的升级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