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长篇大论,不靠纸上谈兵,就靠一份来源于工程实际,聚焦工程实践与应用的沉甸甸实践成果,直接“解锁”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近日,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该校首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级聂海亮被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传统博士培养,尤其是工科,常常陷入“为写论文而研究”的困境。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均可作为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响应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要求,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分委员会和环境学院在学校指导支持下,成立工作专班,积极探索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机制和措施,结合首个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案例,研讨规范程序、构建评价标准、形成材料清单。
改革如同开闸放水,活力涌入之余,关键在于如何为其“划定航道”:既要面向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实际工程问题,与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又要有创新性,对推动工程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7月25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江苏省江阴市中信泰富特钢公司就聂海亮实践成果“炼钢电炉除尘灰电弧熔融还原分离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组织召开了展示与鉴定会议。专家组审阅了实践成果总结报告和支撑材料,听取了实践成果总结汇报,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认真质询讨论,一致同意该实践成果通过展示与鉴定考核。
实践成果展示与鉴定考察现场(清华大学供图)
9月12日,环境学院举行工程博士生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答辩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等3位教授和来自冶金、危废领域的3位行业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认为,该实践成果攻克了钢铁粉尘电弧熔融还原、烟尘高效捕集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相关“卡脖子”难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经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聂海亮实践成果答辩。
实践成果展示与鉴定报告会(清华大学供图)
相关专家认为,这一现象释放出重磅信号:“一项能将技术落地、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实践成果,其学术分量不亚于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的论文。这极大地拓宽了‘学术’的边界,也是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最后一公里’的强力举措,激励师生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前沿痛点开展研究。”
上一篇:乌克兰多地实施紧急断电
下一篇:在县城当老师,没那么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