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航海装备大会论坛(主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论坛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福海扬帆 绿动领航”,与会嘉宾聚焦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等热点议题,开展交流研讨,碰撞智慧火花,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航海装备大会论坛(主论坛)现场。
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引擎”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苏波
当前,中国航海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围绕“十五五”航海装备发展,我在五个方面进行分享。
强化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卡脖子”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完善氢、氨等替代燃料供应链,建设50个以上绿色港口示范工程项目。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航海装备产业基金,建立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平台。
向海图强 努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宏
面向“十五五”,要更加注重高效、有序开发海洋,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沿海地区要立足本地区自然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系统谋划海洋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产业链的布局,将临海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并支持最具创新性的初创企业。要坚持绿色低碳,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引领航海装备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吴忠泽
眼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导航、水声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船舶设计制造深度耦合,推动船舶向全船感知、自主决策、远程操控的“智能体”演进,航海装备与海洋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也将催生全新业态和服务模式。可以说,中国航海装备产业正经历一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于洪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建设海洋设备制造业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演进的历史大势。中国努力维持世界经贸秩序和规则,全面参与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没有动摇,也不会动摇。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海洋装备产业的变革与发展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 王树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其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在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在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而海洋装备始终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穿越时光之旅: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蓝色经济
荷兰驻广州总领事 安卓
荷兰与中国因海产生联结。如今,中荷关系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两国均跻身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前十强。在这些领域中,海洋产业始终是我们合作的中流砥柱。未来,荷兰期待深化与中国以及福建省的合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知行合一 赋能航运业能源转型
奥赛能中国区总裁 汪庆周
数千年来,航运与港口不仅是全球贸易的命脉,更是文化与智慧交流的桥梁。
过去十年,全世界都深刻认识到了气候挑战的严峻性。要打破僵局,必须跨界合作。航运业要联合所有同样依赖氢能的行业,形成需求合力,推动燃料生产商实现规模经济。而实现这种合作的理想枢纽,就是港口——贸易与能源天然的交汇点。目前,国内多个港口正在试点氢能生产、加注以及与可再生电力的整合,以实现国家和全球目标。
从化石到未来:全球航运绿色燃料转型
西湖大学云谷教授、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 杨涛
当前,全球贸易中80%依靠船运,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大约每年11亿吨。当前,海运业正处于从传统燃料向绿色燃料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有几个发展方向。每个国家选择的方向不同,基于现在科技发展水平,路径是多条的,但还是要先尽量减排。
以创新破局 以协同致远 在绿色数智浪潮中体现企业担当
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新川
顺应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是航运业绿色转型、向新图强的必由之路。船舶燃料的“含绿量”正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标尺。中远海运散运积极参与甲醇、氨动力船舶的研发和落地,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动力船舶规模,以运力升级推动绿色转型落地。(记者 江海/文 林双伟/摄)
下一篇:丹心护榕:吴石的福州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