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在国外一直生活,还是以后回国呢?
创始人
2025-10-17 10:05:19
0


昨晚睡前,我和儿子聊了一个很久前就想问他的问题:


你愿意在国外一直生活还是以后想回国呢?


我解释说,当初妈妈带你出来读书,没有问过你将来到底想在外面闯荡还是想回国生活,因为你还小,不可能理性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此前一直以父母的意愿来安排你的路径,比如“妈妈希望你能有机会出去看看”“成年之前就早点多一点不同文化的体验”之类,却没有站在你的立场上去了解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校的升学宣讲


为什么突然想起要问他这个问题呢?


最近,出了新书《周易的野心》《周易有答案》系列的梁冬与李一诺的对话中,提到“诚实面对自己与他人”。梁冬认为,对自己和他人诚实意味着在重大人生问题上,不能仅以单一视角作决定,尤其是在父母代表孩子作出出国读书等跨越性选择时,更应征求和包含孩子本人的意愿与真实感受。


实际上,一诺在多个访谈中也曾一再强调,养育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许多看似为孩子做的决定,其实往往是父母在寻找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投射。


在她与陈行甲、武志红等的对话中,她也多次提到,父母如果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会让“好心”变成枷锁。


同理,我想到,是否出国读书之类的教育决策,如果只反映了父母的焦虑或比较心,则脱离了这种真实和诚实。


两个月前一起读完的书


梁冬读《周易》后认为,人要对自己和他人“诚实”。但,真正的诚实不是对外在现象的坦白,而是愿意面对关系中隐藏在水下的控制欲与恐惧情绪。父母如果想帮孩子作出对的选择,先要问清楚“我——作为父母——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再倾听孩子原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个动机是否能在一条道路上相遇和匹配。


我们过去常说,一个家庭中最大的误区在于父母以为是为孩子好,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自主发展权,教育选择最终成了父母身份确认的延伸,而不是共同成长的契机。——这就是一些人常常讨论的关于教育是“投资”还是“投机”的真实心理背景吧。


清晨林间阳光


但是问题在于,对一些家庭来说,有些决定需要尽早做出,但孩子还小,不可能理性地回答关于人生发展方向这个大问题。但再回头试问: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是不是就能认识到所谓“客观事实”呢?


未必。


就像“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在路上》的作者Jack Kerouac曾说,Music is the only truth(唯一的真理是音乐),关于什么是truth,再理智和智慧的大人物,也不可能对当下的事实与未来的趋势有百分百的把握,能把握的是什么?是音乐所象征的一种即兴、自由、不可伪装的真实存在。


对Kerouac这样的人来说,音乐的真诚流动,是超越语言的,是对人类情感与精神更纯粹的表达形式。就像我对于日常写作的一种执念,起于即兴,捕捉瞬间,传递真实,而不太讲究结构、语言与规则,或者眼下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伪饰。


所以,不管你找谁去咨询、求助,你以为获得的客观事实,其实还是你的主观认知。


做父母之难,就难在你必须要尽早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保持沟通,在早期提供他们喜欢的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等到他长大了,再搞什么“托举”。如果说我们过去常常纠结于是否从金钱、房子和身体条件等方面准备好要孩子,勿宁问问自己,有没有在这种意识层面作好准备。


愚笨如我,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美国生活,才想要和儿子谈一谈,他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些设想。



最近,我发现,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我越来越“不会当母亲”了。


怎么说呢?


这些天,儿子在自己申请大学,他很忙,我一边上学一边做家务也很忙,但是发现我的话倒是越来越少了,不像他小的时候,我总有说不完的话。


儿子上初中时,因为我看书时间多,对他有很多单向输出。他那时也愿意听愿意看,每周回来会读我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沓当周好玩的文化、体育、国际新闻以及我自己的见闻。


我们刚来美国,母子俩相依为命、努力适应,儿子跟我的交流很多。每天上学回来,都跟我讲上课学了些什么,每天的学校见闻,了解了哪些新鲜事儿。


陋室夜读


但是,最近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沉默了,因为许多事似乎想不清楚。我在想,是不是自己越来越不会当母亲了?


每当陷入思维的困境,我的心法就是让自己回到起点。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刚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时,我对他的期待是什么?无外乎就是希望他健康,活得快乐一点。每念及此,我的心态慢慢就扭转过来,就不会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非要孩子为你做什么呢?


关于我的沉默内省,我仍然有自我安慰之法。


More digits don’t give us more information, they simply distract or confuse us.


什么意思呢?


信息的精度不等于意义的深度。就像体温计,虽然从技术上,它可以测出精确到百分之一度的体温,但这种“多出的精度”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价值,相反,它可能带来干扰。比如宝宝体温高到40度还是40.2度,在多数情境下没有差别,只是提醒你,该给孩子降降温了!而不是让你纠结于是给宝宝吃一勺美林溶液,还是一又五分之一勺。


茶花盛开了


这又让我想到如今一些网络焦虑煽动者,动不动说什么“花几百万送孩子留学,回国赚3000块”的话。这种话会是父母们说的吗?我不相信。愿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出国读书的父母,绝不可能停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上。


我们可以、有时甚至应该主动去获得更少的信息,过度精确反而掩盖了你对真正重要的趋势的认识和洞见。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学会节制测量、信任模糊、追求本质,反而是一种智慧。从微观上说,信息的精度可能和对本质的把握成反比。总是近距离盯着孩子,事无巨细地关注他们,确实能看清更多细节,但也可能造成认知负载太大,被细节淹没,不见森林。精度不是越高越好,要把观察的目的和尺度匹配好。


多彩小果子


何况,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从来就没有“送孩子留学”这一说,这个过程谁经历谁明白。从申请签证到考托福,从考SAT/ACT到修完高中的课程,从在一字一句打磨申请文书到在Common App上提交申请材料,对身处异乡的孩子和我来说,没有一步是容易的,不是用钱就能堆出来的,即使请了顾问,全部基础工作仍然是自己一点一点完成的。


单从儿子这两年里,踏踏实实地,愿意努力迈过这一道一道坎、耐心细致地经验这一次一次关,就能看出,母子俩的动机与追求在同一条路上相遇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