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港股这波“上蹿下跳”,不少股民直呼“心脏扛不住”。
前一天还在为跌破关键点位发愁,第二天又迎来日内修复,这种小半年没见过的高波动,把大家的紧张情绪拉满了。
毕竟这大半年的“和平窗口”里,股市攒了不少涨幅,眼看10月底韩国APEC峰会临近,各方都在蓄力博弈,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获利回吐。
但奇怪的是,有人不仅没慌,反而借着这波震荡赚了不少,一只叫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混合A的基金,近一年收益冲到了20.35%,在同类基金里排进前20名。
市场抖起来了?聪明钱都在等这个机会
这轮波动里,最明显的反差莫过于普通投资者和“聪明钱”的操作。
不少人跟风冲进热门的港股科技股,结果刚加仓就遇上回调,而机构资金却显得异常冷静,很少有大笔加仓的动作。
圈内人都清楚,聪明钱的逻辑从来不是追热点,而是等机会。
他们更在意“均衡贝塔”,不会死磕已经炒热的创新药、港股科技,反而盯着回调许久的港股新消费和港股红利这些“冷角落”。
这种思路下,主投港股的主动基反而比自己炒股更靠谱,毕竟能在熊市抗跌、牛市跟涨的基金,才是普通人的“定心丸”。
有人统计过2022年之前成立的港股通主题主动基,能在2022-2023年港股熊市里扛住压力,又抓住去年结构机会和今年行情的寥寥无几。
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混合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2024年末规模达到21.99亿元,是同类里的“大块头”。
更关键的是,这只基金的管理人骆帅可不是新手,早在2015年牛市就已经在基金圈站稳了脚跟,算下来在南方基金已经深耕了16年。
持仓腾讯16季!骆帅的“笨办法”藏着门道
买基金本质是买基金经理,骆帅的核心打法说起来很“笨”:拿住好公司,少折腾。
翻这只基金的持仓明细能发现,全是“老熟人”:腾讯控股常年稳坐第一大重仓,持有时间至少16个季度;紫金矿业拿了8个季度,福耀玻璃握了7个季度,就连泡泡玛特都持有了4个季度。
2024年末的十大重仓股里,腾讯、福耀玻璃、中国宏桥这些蓝筹股占了近一半仓位,个个都是能分红、能回购的“硬骨头”。
这招在牛市里看着不够“锋利”,但一到震荡期就显真章。
就说腾讯吧,从港股熊市一路跌下来,骆帅没想着“高抛低吸”,反而一直重仓持有,如今腾讯股价眼看要回到历史高点,这波熊转牛算是全程吃满了收益。
要知道,精准抄底逃顶只是传说,普通人能做到的,其实就是像骆帅这样“以时间换空间”。
骆帅在半年报里说得很明白,他一直在做科技、消费、红利的内部再平衡,哪个板块有性价比就侧重哪个,绝不盯着单一板块上头。
比如2024年港股科技热的时候,他没盲目加仓,反而适度布局了估值更低的消费股;等到消费板块回暖,又调整了部分仓位到高股息的红利股,这种灵活又稳健的操作,刚好踩中了今年港股的节奏。
估值不到12倍!港股的安全边际藏在哪
为啥敢在波动里拿住筹码?核心还是估值给的底气。
虽然恒指比去年4月大跌时贵了些,但截至2024年底,恒生指数PE-TTM还不到12倍,跟标普500的25.6倍、日经225的21.6倍比起来,简直是“地板价”。
华西证券的研报也显示,港股核心资产指数的现值PE才12.39倍,处于历史中低位,这种估值优势就是最好的安全垫。
骆帅的持仓刚好踩中了这种估值逻辑。
他选的紫金矿业、中国宏桥这些周期股,估值常年趴在低位,却能稳定分红;腾讯、美团这些科技龙头,即便涨了一波,跟全球同类公司比估值依然合理。
就像他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南方优选成长,10年下来收益92.53%,远超同类平均,靠的就是这种“估值打底、长期持有”的思路。
普通人该学的抗跌套路
其实这轮波动也给大家提了个醒:黑天鹅从来无法预测,能做的只有提前应对。
就像机构投顾常说的,投资像打仗,普通投资者扛不住30%-50%的回撤,一旦波动超过心理预期,很容易慌不择路割肉离场。
所以与其天天猜“明天会不会跌”,不如做好两件事:选对标的,做好配置。
选标的不用贪多,像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这样的基金就很典型,2023年港股跌的时候,它比同类少亏近5个点;2024年行情起来,又能跟上甚至超越指数,这种“熊市抗跌、牛市跟涨”的特性,刚好契合普通人的需求。
而且基金经理自己人也在买,截至2024年末,南方基金的员工持有这只基金410.8万份,虽说占比不算高,但也能看出内部的认可度。
配置上更要“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为啥明明债券今年不赚钱,还要留一部分仓位?为啥黄金总被当作“避险神器”?就是为了在股市波动时,有其他资产能“托底”。
比如这轮港股震荡,黄金ETF逆势上涨,债券基金也保持了稳定,刚好对冲了股市的风险。
结语
说到底,投资拼的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长期耐力。
骆帅持有腾讯16个季度的坚持,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在震荡中的稳健表现,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好公司能穿越周期,好基金能平滑波动。
与其在波动里追涨杀跌,不如找个靠谱的管理人,选只抗跌的基金,用时间换收益,毕竟在市场里,慢下来反而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