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安全政策论坛之一,在最近的一次会议结束后宣告闭幕。此次会议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召开,各国代表就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以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多股力量正在重塑国际秩序。一方面,传统西方国家试图维护既有规则体系,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呼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加强国际合作成为关键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同时,也有声音指出,面对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和单边主义抬头的趋势,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目标。
总之,慕尼黑安全会议的闭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多极化背景下国际秩序重构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期3天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16日闭幕。虽然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主题是“通过对话实现和平”,但会场内围绕地区冲突和国际安全议题的外交博弈却凸显各方立场的深刻分歧。来看总台记者的观察报道。
总台记者阮佳闻:在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欧美关系出现微妙变化。正如德国媒体所言,“跨大西洋时钟已经不再同步”。欧洲在安全和外交政策上显露出前所未有的矛盾心态。
总台记者阮佳闻:
即将卸任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在16日的闭幕致辞中强调“欧洲并非‘可有可无’,欧洲是必须的”。他呼吁欧洲各国带着具体的想法和支出承诺坐到谈判桌上,以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欧美双方都承认全球安全格局日益复杂且充满挑战,但对未来方向的看法却大相径庭。美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更注重自身利益和即时回报,而欧洲则在坚持旧有多边主义和适应新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柏林日报》地缘政治版主编托马斯·法斯本德:现在,美国人通过赤裸裸的交易型政策把现实无情地摆在我们面前。特朗普式的政策正强烈冲击欧洲,欧洲必须重新调整,重新定义自身,找到定位,这显然指向所谓的“战略自主”。但在这一点上,27个欧盟成员国和30多个北约成员国的看法却存在巨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