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中企子公司Nexperia:企业出海的新困境,何解?
创始人
2025-10-15 13:05:42
0

近日,荷兰政府和法院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中资控股的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采取了一系列罕见的紧急措施:冻结其一年内全球30个实体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运营和人事变动,并强制更换其中方CEO张学政。


这是近年来针对中资半导体公司最重大的监管干预之一。此举不仅影响了安世半导体(Nexperia)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核心利润引擎,而且可能会改变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虽然荷兰政府强调,此为个案处理,并无意扩及其他企业。但对于从事高科技类的中国公司来说,这起案件都堪称警示,表明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半导体数十年来基于规则和信任的合作模式已经被国家安全担忧所取代。


据称,闻泰科技向投资者保证,该公司的经济权利并不受影响,并正在通过法律和外交渠道挑战这些措施,强调其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一、“导火索”——美国出口管制新规


2018年,当时的闻泰科技还只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ODM厂商,其创始人张学政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斥资33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从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剥离出来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随后,在欧洲CEO突然卸任后,张学政出任了首席执行官一职。不过,该公司的日常运营仍然在其欧洲高管——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法律官——的掌控之中。


最初,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Nexperia)收购实际上得到了包括荷兰在内的各方的积极响应,但之后的外部环境却开始不断恶化。2021年试图收购英国纽波特晶圆厂(Newport Wafer Fab)于次年受阻;与荷兰初创公司Nowi的交易,也被荷兰政府在2023年使用一项新立法进行审查。


随着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管制限制的不断扩大,荷兰政府也在彼时开始加入这一限制行动。当时的荷兰经济部长表示,中国是荷兰需要“格外警惕”的国家之一,而“光子学、量子技术、雷达技术、传感器技术、芯片等敏感技术”是荷兰必须保护的知识。


2024年底,美国正式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名单(Entity List),这意味着美国公司未经特别许可不得向闻泰科技或其子公司出口或转让原产于美国的商品、软件或技术。当时,安世半导体表示,美国的限制并不适用于其荷兰子公司。然而,2025年9月30日生效美国新规扩大了限制措施,规定任何被实体名单上的公司控制超过50%股份的公司,无论其名称如何,都将面临同等限制。这意味着,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的全资子公司也将受到美国最新的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安世半导体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极管和晶体管等简单计算机芯片制造商之一,其运营依赖于大量美国技术和设备,因此美国的制裁可能随时中断关键零部件和服务的供应;另外,对于其遍及全球的客户来说,美国的制裁也意味着巨大的合规风险,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其他替代供应商。因此,美国的制裁对安世半导体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


可以想见,这些持续扩大的限制措施导致了安世内部冲突的不断升级。对于欧洲高管来说,中国控股背景不再是“增长引擎”,而是公司生存的“战略负担”;而这些“合作者”也成为了“挑战者”,中国母公司与荷兰子公司貌合神离。


在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发布部长令在9月30日发布后,安世半导体的三位外国高管——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在10月1日就向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提交了一份紧急申请,要求包括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的股份,甚至是控股权。


2025年10月7日,荷兰上诉法院正式批准了这些措施,任命了一位由法院提名的独立董事,该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并将安世半导体的几乎所有股份交由第三方管理。虽然闻泰科技强调,其经济权利保持不变,但决策过程已变得冗长,资源灵活性也已减弱,失去治理控制权会给其战略方向和长期规划带来不确定性。


失去安世半导体对闻泰科技来说完全无法接受,因为在2024年,安世半导体的营收占闻泰科技总营收的20%,其余的80%几乎都是ODM的业务;2025年该公司计划将100%专注于半导体业务,并彻底剥离了ODM业务。也就是说,安世半导体几乎等同于闻泰科技的全部未来。


二、“加速器”——荷兰法律工具的启用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发布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及其30家全球实体在一年内全面冻结运营。这项史无前例的指令,禁止对安世半导体全球业务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运营或人员进行任何调整。安世半导体全球业务的冻结实际上暂停了这家全球领先功率半导体制造商的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


根据荷兰经济部发布的声明来看,发布该禁令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1、禁令原因:治理缺陷?断供?


声明中声称,安世半导体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而该公司的“治理缺陷”将对关键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延续性和安全性构成了威胁。该决定旨在防止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货物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断供”的情况。


声明并未详细说明,“治理缺陷”到底是指什么,以及为何认为该公司的运营存在风险。不过,根据《新鹿特丹报》(NRC)10月12日援引的知情人士透露,有迹象显示,安世半导体有计划将芯片技术转移至中国,故此荷兰政府才认为其威胁到国家及欧盟的安全。


但该公司实际上主要专注于成熟节点的制造,而目前,其80%的最终产品出货量来自中国大陆。因此,荷兰政府担心“断供”比“技术转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至于“治理缺陷”,从之后安世半导体的高管向荷兰法院申请的紧急令来看,大概率指的就是中资控股。


2、罕见援引《物资供应法》:二战后欧洲重建时期的法律


《物资供应法》(荷兰语缩写WBG)是荷兰在1952年出台的一项框架性法律,是在二战后欧洲重建以及与苏联之间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背景下制定的。它赋予了行政部门一项干预经济的广泛权力,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维护,并控制必需物资的分配,而无需宣布正式的紧急状态。


甚至在声明中,荷兰政府也使用了“罕见”来形容其部长对《物资供应法》的援引。这一引用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荷兰政府在现有成熟的法律法规中,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实现对这家中资背景的芯片公司的控制;二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让荷兰政府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相似性与危机感。


三、深层症结——中企全球化的范式转移与风险重构


安世半导体被中资收购后,无论从规模、营收还是利润,都实现了翻倍的增长,这主要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从商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并购。然而,安世此次事件如今却让闻泰科技面临前所未有的分裂状态,荷兰“托管”团队与中国生产运营团队的协调难度很可能让闻泰科技前功尽弃。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象征着企业出海旧范式的终结:


其一,过去中国企业出海,是为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低的成本;而现在,东道国更关注技术安全、供应链自主,投资的商业目的与东道国在国家治理中的优先事项出现错位。当商业契约与东道国认定的“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冲突时,后者的权重正在急剧上升,即基于纯粹商业逻辑的全球化投资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其二,此前,中国企业入股更多代表着政治和声誉风险,欧洲团队还勉强可以通过强调本地化运营来应对。然而,安世半导体事件却将这一趋势倒向了一种更极端的情况,闻泰科技在收购后,与东道国企业在整合上的“距离感”在外部危机背景下被无限放大。与中国母公司彻底分道扬镳,似乎成为避免企业覆灭的唯一理性的选择。


其三,企业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再是单个项目的政治波动,而是中美战略竞争这个大系统下的衍生风险,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急需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们具备更强的政治智慧和法律韧性,在新的全球化范式下找到生存和发展之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ternet Law Review,作者:互联网法律评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