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我和几个做文旅开发的朋友小聚,聊起了城市更新。
朋友A说,前些年,太多项目从一开始就跑偏了,大拆大建、套壳IP,然后开发商盖完楼、卖完房,项目就跟甲方一起散了。
“最常见的,就是把几栋老房子推掉,换成仿古小镇,再拍两张效果图。”
朋友B接过话头,冷笑一声,现在所谓的文旅开发,多半都是用“开发”当幌子,搬空文旅投才是真正目标。
他还翻出几家上市文旅企业半年报,说这年头真靠项目盈利的凤毛麟角,前期预算靠感性,中期施工靠赶工,后期运营靠运气,三年能活下来的,已经算优秀。
聊着聊着,我却忽然想起今年十一期间住过的一家日本温泉旅馆。
这家酒店位于山口县长门汤本温泉街,体量不大,只有40间房。从今天看,长门汤本温泉街已经慢慢恢复了热闹,黄昏蓝调灯光美得醉人,但如果把时间倒带到二十年前,很难想象这条街曾一度冷清到几乎没人愿意再投资。
长门汤本温泉/旅界实拍
2005年以后,长门汤本温泉街老掉渣的旅馆群逐渐失去活力,街道空了下来,浴场的灯也常年熄着,一如今天国内的很多“空心村”。
2016年,长门市政府决定重新启动这个地方,他们请来东京的城市更新团队做规划,并提出一个不那么新鲜,但执行难度极高的目标,要把温泉街变成一个可以漫步、停留的小镇。
怎么做?
就在这个阶段,星野集团董事长星野佳路受邀进入整个“再生计划”的评审团队。当这位日本酒店界经营之神站在长门汤本温泉街尽头,看到整条街都愿意参与共建,而并非只是期待一个酒店品牌降临,他拍板了。
二
改造长门汤本温泉,起初,星野佳路的核心抓手只有一个,让酒店融入到当地的文化里,把酒店做成老街的接口。
对住客来说,这些地方都像是旅馆的一部分,对街区来说,这些资源又是流动的,可共享,可进入的。
长门政府项目的第一阶段“街区协同”动作也很实在。他们把街口那座年久失修的公共浴场恩汤拆掉重建,换上更有质感的木结构外立面和全新的泉水系统。
此外,政府在音信川两岸做了一整条缓坡步道,游客不用再穿越车道,河岸变成主角,亲水阶梯、夜间灯光和指引系统慢慢形成可漫步的主动线。
川床平台从景观变成可以实际坐下来的场所,灯光也换了色温,晚上的街区可以慢下来。
与政府项目配套,酒店做的是编排与服务移植,服务人员为客人带上器皿和热水,把一套可移动的茶点服务搬到河边。客人坐在水面边缘看人来人往,体验完全不同。
旅馆付出的主要是人手、器物和时间,产出的却是高记忆度的场景,这就是把公共文旅产品做成私域体验的典型做法。
最细的那一步,则是把旅馆与温泉街景观之间的节奏串起来,不再各说各话。
街区负责重资产与保养,比如河岸平台、步行道、公共浴场、灯光系统,酒店则把钱花在动线、美学和移动服务上,把人的体验线拉顺。
街区上的每家店不必全能,更不会都卖千篇一律的纪念品,住客走了一个来回,记忆会把那条河、那间浴场、那杯咖啡记到这次住宿里,街区的资产也完成了价值转化。
从入住感官来讲,那几天,我们和孩子都玩得很开心,看到了这家旅馆如何影响一条街,一个街区又如何顺着一家旅馆的节奏活过来。
没有推土机与大拆大建,只是从旅馆门口开始,灯亮了,街就慢慢有人了。
三
当我讲完日本酒店与当地市政府之间的“街区协同”故事,朋友们频频点头,觉得这才是文旅共生的理想状态。
但他们很快又叹了口气:“熙少,你说,国内很多地方山水条件其实不比日本差,怎么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我想了想,问题也许出在这四个字上:看不下去。
我们修了太多路,却到处都是“我在XX很想你”的网红路牌,做了太多斥资上亿的浮华夜游,却不在意光打在哪里,餐饮动线东一榔头西一棒,文化IP东拼西凑,最后游客只能靠拍照来制造“到此一游”的存在感。
美学不统一、运营不协同,是很多文旅项目难以让人停留的根本原因。
在长门汤本温泉街,你会发现街区导视的字体、色温、材质彼此呼应,连酒店的手绘地图都能与路边标识精准对照,夜间的灯光也很克制,色温柔和,没有炫技。
界长门/旅界实拍
这是审美与规则的共享,降低了游客的认知负担,也让街区变得宜居起来。
回国十几天了,我还记得自己入住的那个下午。
午后,初秋阳光有些斜,落在旅馆门前的碎石地上,泛出点点亮色。
整座旅馆建筑贴着河道,深色立面低调内敛,屋檐低垂,几乎与周围住宅融为一体,穿着轻便制服的服务员送上茶水,没有太多语言,动作之间却透着一种安静的迎接感。
看着窗外光影慢慢西移,我忽然意识到所谓的“街区重生”,其实也是日式物哀里最动人的部分。
不仅设施配合相得益彰,酒店、餐饮商家与当地店铺运营上还有时段协同,这与很多国内文旅古镇常见的你争我夺、零和博弈截然相反。
晚餐前后的散策线路、灯笼点亮的起止时间、恩汤的拥挤指数、烤Soba餐厅的营业时间……酒店会按这些节奏来编排住客的出行,避开拥堵,也避免冷场,让整条街的时间线流动得像一首慢歌。
由此,街区协同这个词听上去像政策文件,其实最动人的地方,是它落在日常的密度上。
住客不需要提前做功课,街区不需要争抢眼球,一切都像光照下来一样自然。
日落后灯亮起,大家往河边走,咖啡馆开始煮夜里的第一壶豆子,也有人只是住在附近的民宿,但路线是共享的,体验是互通的,气氛是一致的。
那天晚上,我在酒店的咖啡铺里坐着,旁边是一位工作人员正给另一组客人递地图。
她说的话我听不太清,但她的手指正对的是桥对面那块平台,应该又在推荐大家过去坐坐。
后来,我们聊起这个地方的变化,她提到很多最初是关着门的铺子,这两年陆续都开了,街热了,其他人也慢慢愿意上场。
无需酒店多说什么,这条街区正在替它解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