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摊的啤酒杯碰撞声里,藏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沦陷。
当咱举着“国产”啤酒畅饮时,可能从未想过手中的酒,背后的既得利益者早就变成了奸诈狡猾的美国资本家。
估计任谁也想不到,那些咱以为的本土招牌,不过是外资穿了件“国货马甲”,而咱买单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美国企业的利润添砖加瓦。
毕竟咱中国一直有着酒文化,所以,外国资本自然是会将中国的啤酒市场当成香饽饽。
1995年,是中国啤酒行业的“开门揖盗”之年。
美国百威端着百年酿造史的光环,带着1.7亿美元就直接砸向了武汉,不仅建起工厂,还掏出5000多万美元吞下当地中德啤酒80%股权。
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并不算是什么投资,更像是拿着美元的钥匙打开中国啤酒市场的大门。
而当时的中国啤酒市场,与其说是诸侯争霸,倒不如说是一盘散沙。
因为仅仅在中国内陆就有800多个啤酒品牌,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哪怕说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里面都有自己的县城品牌,还有自己的酿酒厂。
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全国啤酒的品牌质量那是参差不齐的。
可以说很多地方连标准化生产都做不到。
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我们特意暴露出来,因为只要百威那边稍微长点儿心眼就能发现中国市场的最大漏洞。
所以百威就依靠着这个漏洞玩起了“中国本土化”的陷阱。
它摸准中国人爱喝清爽口的习惯,把啤酒苦度压到最低,推出淡爽型产品,第一步就是迎合大众的口味。
除此之外更狠的是,它竟然用大米替代部分麦芽。
这种做法就既降了原料成本,又延长了保质期,再配上1块5一瓶的低价,瞬间抢下武汉高档啤酒市场半壁江山。
可是国产啤酒们呢,或许是整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稳习惯了,所以大家压根没看清这是美国资本的“糖衣炮弹”,反而是跟着模仿。
就连青岛、雪花这种当时相对较大的厂,都纷纷把大米加进配料表,原本麦芽香浓郁的啤酒,硬生生变成了“兑水饮料”。
就这样,百威用工业化思维,硬是把中国啤酒的“品质基因”换成了“成本优先”。
甚至不少国产啤酒还在为抢到一点市场份额沾沾自喜,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亲手毁掉多年积累的品牌根基。
中国人爱喝酒这个基因那是从骨子里都带着的,要是说自己会酿酒的话,那可能没有人比咱们中国人更会酿了。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咱们中国的啤酒市场还是被那种“兑水饮料”给占据了。
到了2004年,这一年算得上是百威的“收割之年”。
它直接财大气粗的掏出了51亿港元,把哈尔滨啤酒彻底收入囊中。
要知道,哈啤可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1900年就建厂,巅峰时是中国大陆第五大啤酒企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
可收购后呢?
百威竟然让哈啤退出高端市场,专做低端工业啤酒,这就让哈啤的市场份额从12%暴跌到不足3%。
曾经的国货骄傲,就这样沦落成成了外资赚钱的“工具人”。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百威更是胃口大开。
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大富豪啤酒,一个个国货品牌被它收入麾下。
消费者还傻乎乎地以为这些是本土品牌,可实际上,品牌背后的控制权、利润分成,早就落到了美国资本手里。
咱们喝的每一瓶雪津,都是在给百威的财报输血。
咱们买的每一提金龙泉,都在帮美国企业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就这样一直到了2013年,啤酒行业的“涨价阴谋”正式浮出水面。
此前十余年的并购狂潮,让市场形成了五大寡头格局,可价格战打下来,连行业龙头的利润都不及白酒企业的零头。
于是,巨头们心照不宣地集体提价,美其名曰“高端化转型”。
可这场转型,最大的赢家还是百威。
因为人家早在2001年,就占据了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半壁江山,手里既有百威、科罗娜这样的进口品牌,又有哈啤这样的本土招牌,覆盖了所有消费场景。
而国产啤酒呢?在价格战里耗光了力气,根本没能力打造高端品牌。
当百威靠着提前布局赚得盆满钵满时,国产啤酒只能跟在后面提价,却因为缺乏品牌溢价,被消费者吐槽又贵又难喝。
明明是自己的市场,却让外资赚走了最大的利润,这不就是鸠占去场吗?
更讽刺的是,有些“伪国产”不仅赚中国人的钱,还在悄悄转移利润。
就像被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收购的双汇,收购后通过转移定价、供应链重组,把利润往海外母公司输送。
曾经的“中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成了外资抽血中国市场的“管道”。
而哈尔滨啤酒被收购后,也从“国货之光”变成了“美国货”,可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在支持本土品牌。
如今,啤酒越来越贵,酒味却越来越淡。
不是原料成本涨了多少,而是外资要的利润越来越多。
它们用“国货”的名头吸引消费者,用低成本的原料降低成本,再把价格抬上去,最后把利润装进自己的口袋。
在家里自己端起酒杯就能喝到情怀,但实际上喝的全都是美国资本家的套路。
而大家还以为自己买的一直都是自己身边的品牌,但实际上身边的品牌背后的操控人早就换了人。
而当咱喝起来啤酒的时候,也就成为了美国资本的赚钱工具。
所以,大家别再被“国货马甲”骗了。
当你下次拿起啤酒时,不妨看看背后的资本归属。
那些被美国收购的品牌,早已不是真正的国货,而我们每一次清醒的选择,都是在为中国本土品牌争取一丝生存空间。
毕竟,只有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强大了,我们才能喝到物美价廉的啤酒,而不是为外资的高利润买单。
上一篇:营收利润连降的老凤祥豪赌:2400万美元买下一张奢侈品门票?
下一篇:云南白药、片仔癀跌超1%,中药ETF(560080)跌近1%,连续8日"吸金"!融资余额逼近历史新高!机构:渠道调整接近尾声,看好年底旺季需求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