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别再以为是国货了!这些品牌原来早被美国收购,难怪价钱越来越贵
创始人
2025-10-13 23:01:59
0

夜宵摊的啤酒杯碰撞声里,藏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沦陷。

当咱举着“国产”啤酒畅饮时,可能从未想过手中的酒,背后的既得利益者早就变成了奸诈狡猾的美国资本家。

估计任谁也想不到,那些咱以为的本土招牌,不过是外资穿了件“国货马甲”,而咱买单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美国企业的利润添砖加瓦。

毕竟咱中国一直有着酒文化,所以,外国资本自然是会将中国的啤酒市场当成香饽饽。

1995年,是中国啤酒行业的“开门揖盗”之年。

美国百威端着百年酿造史的光环,带着1.7亿美元就直接砸向了武汉,不仅建起工厂,还掏出5000多万美元吞下当地中德啤酒80%股权。

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并不算是什么投资,更像是拿着美元的钥匙打开中国啤酒市场的大门。

而当时的中国啤酒市场,与其说是诸侯争霸,倒不如说是一盘散沙。

因为仅仅在中国内陆就有800多个啤酒品牌,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哪怕说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里面都有自己的县城品牌,还有自己的酿酒厂。

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全国啤酒的品牌质量那是参差不齐的。

可以说很多地方连标准化生产都做不到。

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我们特意暴露出来,因为只要百威那边稍微长点儿心眼就能发现中国市场的最大漏洞。

所以百威就依靠着这个漏洞玩起了“中国本土化”的陷阱。

它摸准中国人爱喝清爽口的习惯,把啤酒苦度压到最低,推出淡爽型产品,第一步就是迎合大众的口味。

除此之外更狠的是,它竟然用大米替代部分麦芽。

这种做法就既降了原料成本,又延长了保质期,再配上1块5一瓶的低价,瞬间抢下武汉高档啤酒市场半壁江山。

可是国产啤酒们呢,或许是整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稳习惯了,所以大家压根没看清这是美国资本的“糖衣炮弹”,反而是跟着模仿。

就连青岛、雪花这种当时相对较大的厂,都纷纷把大米加进配料表,原本麦芽香浓郁的啤酒,硬生生变成了“兑水饮料”。

就这样,百威用工业化思维,硬是把中国啤酒的“品质基因”换成了“成本优先”。

甚至不少国产啤酒还在为抢到一点市场份额沾沾自喜,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亲手毁掉多年积累的品牌根基。

中国人爱喝酒这个基因那是从骨子里都带着的,要是说自己会酿酒的话,那可能没有人比咱们中国人更会酿了。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咱们中国的啤酒市场还是被那种“兑水饮料”给占据了。

到了2004年,这一年算得上是百威的“收割之年”。

它直接财大气粗的掏出了51亿港元,把哈尔滨啤酒彻底收入囊中。

要知道,哈啤可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1900年就建厂,巅峰时是中国大陆第五大啤酒企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

可收购后呢?

百威竟然让哈啤退出高端市场,专做低端工业啤酒,这就让哈啤的市场份额从12%暴跌到不足3%。

曾经的国货骄傲,就这样沦落成成了外资赚钱的“工具人”。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百威更是胃口大开。

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大富豪啤酒,一个个国货品牌被它收入麾下。

消费者还傻乎乎地以为这些是本土品牌,可实际上,品牌背后的控制权、利润分成,早就落到了美国资本手里。

咱们喝的每一瓶雪津,都是在给百威的财报输血。

咱们买的每一提金龙泉,都在帮美国企业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就这样一直到了2013年,啤酒行业的“涨价阴谋”正式浮出水面。

此前十余年的并购狂潮,让市场形成了五大寡头格局,可价格战打下来,连行业龙头的利润都不及白酒企业的零头。

于是,巨头们心照不宣地集体提价,美其名曰“高端化转型”。

可这场转型,最大的赢家还是百威。

因为人家早在2001年,就占据了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半壁江山,手里既有百威、科罗娜这样的进口品牌,又有哈啤这样的本土招牌,覆盖了所有消费场景。

而国产啤酒呢?在价格战里耗光了力气,根本没能力打造高端品牌。

当百威靠着提前布局赚得盆满钵满时,国产啤酒只能跟在后面提价,却因为缺乏品牌溢价,被消费者吐槽又贵又难喝。

明明是自己的市场,却让外资赚走了最大的利润,这不就是鸠占去场吗?

更讽刺的是,有些“伪国产”不仅赚中国人的钱,还在悄悄转移利润。

就像被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收购的双汇,收购后通过转移定价、供应链重组,把利润往海外母公司输送。

曾经的“中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成了外资抽血中国市场的“管道”。

而哈尔滨啤酒被收购后,也从“国货之光”变成了“美国货”,可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在支持本土品牌。

如今,啤酒越来越贵,酒味却越来越淡。

不是原料成本涨了多少,而是外资要的利润越来越多。

它们用“国货”的名头吸引消费者,用低成本的原料降低成本,再把价格抬上去,最后把利润装进自己的口袋。

在家里自己端起酒杯就能喝到情怀,但实际上喝的全都是美国资本家的套路。

而大家还以为自己买的一直都是自己身边的品牌,但实际上身边的品牌背后的操控人早就换了人。

而当咱喝起来啤酒的时候,也就成为了美国资本的赚钱工具。

所以,大家别再被“国货马甲”骗了。

当你下次拿起啤酒时,不妨看看背后的资本归属。

那些被美国收购的品牌,早已不是真正的国货,而我们每一次清醒的选择,都是在为中国本土品牌争取一丝生存空间。

毕竟,只有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强大了,我们才能喝到物美价廉的啤酒,而不是为外资的高利润买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