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闻旅 (ID:wenlvpai),作者:王念念,编辑:Sette
前几天看到个事。
那个整天嚷嚷着“人间值得”的网红酒馆跳海,开始搞酒店公寓了。取名“跳海Living”,首家店在深圳南头古城正式开业。
这家店有两种住宿业态:33间房的青旅(108张床位)和13间长租公寓。
青旅二人间为180-200元/床位,四人间为150-160元/床位,六人间为120-140元/床位。长租公寓月大概在3600-4300元。
说实话,现在跨界搞住宿的品牌也好,资本也罢,多得都数不过来,但大多数都是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找个连锁挂靠。
毕竟这是最稳妥的姿势了。
但该说不说,跳海挺朋克的,要自己管理,还研究出来不少招数,把“不按套路出牌”写在了脸上。
这个深圳南头古城的项目,底商是跳海自己的一家自营酒馆与招商而来的一些烘焙店、咖啡店、米线等。“跳海Living”开在楼上。
相当于一楼喝酒、社交、生活,楼上睡觉生活。
他们还搞了个“在地体验计划”,简单说就是拉了一帮神仙玩家给住客策划活动——有在古城住了15年的老街坊,有开餐厅按摩店的老板娘,还有数字游民、前大厂打工人、攀岩插画师、古着收藏家...
然后收大家活动费。跳海抽成不超过20%,表现好的还能拿到免费房券酒券周边。要是反响特别好,甚至可能把活动做成固定产品。
说白了就是把UGC那套搬到了线下,让用户帮品牌搞内容创作。
这个招式跟跳海早期发家方式有点像。
创始人梁二狗最早是在家里搞“Homebar”的,每周开门营业一两天,每人100块随便喝。结果微信群从二三十人滚到500人,最后被群友怂恿着在北京鼓楼开了第一家店。
梁二狗觉得人带人这个事有搞头。
后来就不断琢磨怎么通过不同的人“嫖”流量。
比如他们之前搞过“兼职打酒师”制度。你白天可能是程序员、设计师,晚上就来跳海打工调酒。跳海拿出一些分成,通过这些不同圈层的人圈流量。
直接把消费者变成品牌共建者,还省了人力成本。
所以跳海Living本质上就是把之前酒吧里“人带店”的模式,复制到住宿领域。
别的品牌是先找好地段再拉客,他们是先建社群再开店,甚至让用户参与选址装修。比如这次就把老街坊的旧衣服做成“百家布窗帘”。
为什么跳海非要搞住宿?
据说跳海2021年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直到去年拿了数千万元天使轮,算是真正有富裕的资金干这个事。
但这都是表象。
其实还是跳海想要资本化。但资本化就要有故事。
跳海原本的小酒馆模式,故事已经被海伦司讲完了。
但故事并不是很性感。
目前资本市场对于小酒馆的看法就是,加盟连锁、OEM、从供应链赚钱。
海伦司的表面是“10元啤酒+社交空间”,背后其实就是酒馆里的蜜雪冰城这一套。
但海伦司的2024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同比下滑37.8%至7.52亿元,连续第三年收入下滑;净亏损7797.6万元,与上一年1.81亿元的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其核心客群(18-25岁)消费频次同比下降23%,客单价从82元降至71元。消费者投诉集中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空间体验陈旧”等方面。
在供应链层面,海伦司也陷入了“高毛利陷阱”。尽管自有酒饮毛利率提升至76.6%,但过度依赖饮料化酒饮(占比82.4%)导致产品矩阵失衡。
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跳海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个全新的小酒馆的故事其实蛮尴尬的。
而且跳海店并不多。现在全国17城40多家店。
放在全国所有小酒馆连锁品牌里,规模不大。
那么跳海只能讲一个酒馆之外的故事——也就是“酒馆+住宿”有没有搞头?
本质上是跟“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有没有搞头是一样的。
当然问题也来了。跳海这套文艺青年的玩法能赚钱吗?
首先跳海Living的长租公寓不是你想住就能住。
它有个双向筛选机制。住之前得填问卷,确保你是“对的人”。
听上去好像挺有想法,这虽然能提升社区质量,但也可能把潜在客户筛没了。
上一个在旅游圈里搞用户筛选的是穷游,该说不说,这两拨人散发的气质都有点像。
不过比较好的一点是,目前13间长租公寓只占跳海Living总房量的28%,看来品牌方也在试水。
其次,“小而美”能规模化吗?
南头古城这种地方可遇不可求,万科统租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虽多,但符合调性的不多。
而且依赖在地文化虽然能打造差异化,但也可能被困在特定区域。
最后是价格。
跳海Living青旅床位价格几乎是周边同档次青旅的两倍。
长租公寓也贵,月租3600-4300,比隔壁泊寓贵几百块。虽然设计了呼吸天台、灵感天台等文艺空间,但对普通租客来说,这份情怀溢价是否值得,还得打问号。
而且说实在的,早在2015年国内公寓爆发期,仅上海一个城市里,能叫得出名字的大大小小公寓品牌有200来个。什么社区活动,租客共创,能玩的所有模式,这些品牌也早就玩过了。
但到今天,还剩下的健康公寓品牌,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说到底,这些公寓当年这套以人为本的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要在商业上跑通,还需要在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
而现在的跳海要做的就是,尽量把一个曾经失败过的故事型的东西,落地成事实性。还要证明这个东西可以被批量复制。
能否成功,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及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