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方给出激烈反应,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这张“威慑牌”,终于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图:1899年的一场手枪决斗,列宾。而在更现代的时代,“膛中有弹”,或许比“开枪”更有价值。)
在形式上,已经有很多分析指出,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明显借鉴了美国惯用的“长臂管辖”的诸多制度方式,比如外国直接产品规则 (FDPR,即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使用了美国技术/软件/设备的产品,也可能被视为美国直接产品)、最小含量规则 (De Minimis,比如这次设定的“0.1%”标准) 、终端用途/用户限制(提升对手军事实力)等。而以制度还击制度,创造对称威慑结构(symmetrical deterrence structure),是一种高明的筹码制造的形式。
而在时间点上,我们也看到,商务部在10月12日的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这是对美方9月后“搞小动作”的回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在APEC峰会之前尝试打破僵局、扩大获利的博弈。至少从国内来看,出口和资本市场的韧性是两个立足点;而在国际上,美国内政压力密集、外交精力分散、有达成协议的迫切性,这可能也是中方瞄准的一个时间窗口。
金融市场的第一反馈是:双方谈判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趋势不能在此前“安全”的幻觉中继续运作。这一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从分时来,触发这种反馈的并不是中国,而是来自川普明确发出100%关税的威胁:在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消息的时候,市场并未就谈判前景做出明显的定价。这符合5月以来的一贯经验,也可以看到此前关于贸易问题的一些龃龉,市场均是按照“TACO和软着陆”的终局进行预期的。而现在,市场需要在巨大的新变化中,尝试“重定价”贸易因素。
这两天观察下来,我想主要迷思有几个方面:
1. 很多人基于经验确信终局是川普TACO,但时间点和路径会是什么?
2. 暂且抛开川普“100%关税”威胁的可信度,实事求是地评估,情况真的实质性激化了吗?
3. 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本轮稀土出口管制由中方主动发起。一般来说,中国行政的制度化水平明显高于川普的Truth Social和行政令,商务部发布的又是正式法规,是否更不容易撤回(有个术语叫“制度性锁定”,institutional lock-in)?而也会使得川普的TACO,或者双方的妥协更不容易做出?
4. 而“稀土长臂管制”如果被定性为长期制度,而非临时谈判筹码,可能固化为一种结构性紧张,使中美经济关系更难解冻?加之北京对内外局势的自信撞上华盛顿达成协议的急迫,双方对局势的判断可能有所差异,中美是否可能重新陷入螺旋或者僵局之中?
而在这些迷思中,可能就是对中国“出招”的本质性理解。
首先,本次稀土出口管制采用的是“许可制”而非“禁令制”,是一项威慑工具,而不是即刻生效的报复手段,所以我对局面是否出现了实质性的升级持观望态度。我们曾在8月20日《威慑启示录:地缘政治的旧武器与新现实》一文中介绍过威慑理论的诸多内容。而本次中国出招的“制度化威慑”(institutionalized deterrence),与核威慑道理相仿:重要的不是将导弹发射出去,而是导弹摆在发射架上、瞄准好。而中方在道义上也并不落得下风,中方寻求的是仿效美国的手段、制造对等的筹码。从本质上说,中美谈判的大局面并未激化,尽管特朗普发出了100%的关税威胁,但可能是一种应激(而可能无效)的反应,目前来看并不值得悲观。
这样一来,在双方达成妥协的问题上(我觉得未必需要单方面理解为川普TACO),空间仍然是存在的。尤其是“许可证审查”政策的执行力度,可以通过审查周期、批复标准、配额节奏灵活调整,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交易的点。同时,这些做法几乎不用考虑“撤销的声誉负担”,因为改变的只是行政操作的参数。
而从最新的(截止10月12号下午)双方的表态来看,美方留下了谈判空间,面对川普100%关税的威胁,中方暂未采取5月那样对等报复关税。高额关税的斗鸡游戏双方已经玩过一轮,其威胁大体是不可信的,从当前到APEC峰会再到11月1日,双方仍有交换的可能和空间。不过,对金融市场而言,“贸易谈判安全感”的打破只是催化剂,估值和杠杆的提升可能使得市场内生地存在一定的脆弱性需要释放,金融市场短期如何演绎,或许不能专注于对催化剂本身的讨论,而更多需要忠于市场本身制定应对预案。而这超越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而接下来,更重要的讨论内容是,一项效果巨大的威慑工具已经被创造出来,就必须关注它的使用方式、及其利弊的问题。回到我们在《威慑启示录:地缘政治的旧武器与新现实》中提到的,成功威慑的实现涉及四方面因素:有限的关联方、合理的利益界定、明确的规范设定、考虑“多重观众”。以此审视中方本轮的行动:确实推出了明确的“规范设定”,而目前来看,大环境被设定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有限关联和合理的利益界定这两个条件也基本可以满足。所以,要关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未来的筹码使用中落实以上安排,以及考虑其他观众的问题。
第一是筹码的使用。
无疑,“去风险”(Derisk)已成美国和西方的长期战略,中国的稀土筹码存在长期“自然贬值”的倾向。很多研究表明,中国占据约 70% 以上的精炼产能,但全球稀土资源的控制并非不可替代。近三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已大举投资替代链,正在形成中期替代力。所以现在运用稀土这张牌需要关注:不出手,筹码价值被动流失;而一旦实施过于严格的限制,筹码价值将主动“透支”——这可能加快对手“去风险”的投资和行动,进而加速全球替代性供应链的构建和去依赖进程。所以,也需要基于对手反应数据(替代弹性、库存周期、价格传导等),灵活选择威慑执行的强度,尽可能把对手的脱钩曲线从“陡峭”压到“缓坡”,把“威慑折旧率”和收益最大化相匹配。
所以,未来进一步的斗争策略都要兼顾:反应速度(符合条件就迅速激活,展示威慑存在的可信度)、使用强度(低频、产生痛感,但不激活极端对抗)、可逆性(网开一面,争取最大可能的协商和团结)。而最佳路径即是:低频率、低强度、可回撤的威慑行动,辅之以综合交付可靠性和供应链标准设定,形成关键客户的黏性;最后,利用小而确定的交换,换取最缺的时间与技术窗口。
稀土可以交换什么?从对等的角度看,交换美国用同等对华的出口限制,其实有很多选项:半导体制造设备、EDA工具、先进计算芯片……既然美国可以选择一边妥协一边争取稀土自主的空间,那么中国也可以通过妥协争取芯片自主的空间(当然从大类看这是很粗略的,里面将涉及很多极其细节的交易)。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第二是考虑观众效应。
我们这里对观众效应(audience effect)的讨论主要涉及国际观众——也就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可以看到,中国这次稀土出口管制显然不是仅仅针对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卡了全世界的脖子”,比如日韩的半导体制造厂商,以及欧洲的航空、汽车、军事工业等。从积极方面说,中国的全球战略存在感明显提升,观众的反应存在两方面分化的可能:如果他们认为中国只是制造对美筹码、并不会滥用,则会倾向于保持与中国的合作;但如果他们认为中国将广泛地因政治目的进行资源封锁,则会加速供应链脱钩与联盟协作。
问题的关键不在威慑存在本身,而在于中方能否有效地管理观众情绪——让观众既看到中国的能力和决心,又看到中国的自制和非滥用。要点在于:强化透明度与程序可预期性,区别化对待主要对手、非直接对手、中立国家和盟友。在执行中需要向中立国和企业释放明确信号,许可证更多是基于规则,而不是基于政治情绪;而对日韩、欧盟等非直接对手,可以采用“优先审查”或“低敏分类”,以显示这项制度不是直接针对他们,在底线之上,正常的贸易活动可以以高效率进行。
可以看到,“包容性发展”和“开放共赢”将是十五五规划中重要的部分,中国对美国手段的“以牙还牙”更多是防御性的,未必意味着会像美国那样频繁地行使经济霸权。对于当前的世界来说,形势所迫的斗争之术和开放共赢的发展之道,需要有泾渭分明的区分。可以看到,如何在实际执行中释放这样的信号,将是对中国的外交能力和行政能力的新的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野有枯荣,作者:青野Tsingyeh
上一篇:冷空气登场 福州高温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