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六大都市圈,抱团了
创始人
2025-10-13 13:24:59
0

日前,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出台,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宁波等6大都市圈,将加强合作互动,不断释放同城效应、联动效应。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的高铁地铁跨市成环,地理边界趋于模糊,行政壁垒持续破除,越来越像一个省。


六大都市圈再次“抱团”,影响有多大?



长三角,都市圈为何这么多? 


全国共有30多个相对成熟的都市圈,长三角一地就占了6席,其中不乏国家级都市圈。



长三角与京津冀、大湾区并列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位居我国城镇体系的金字塔尖。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相对成熟,为何还要规划这么多都市圈?


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同心圆结构,都市圈介于中间。


城市群普遍拥有多个都市圈,范围基本跨越省域,以“一体化”为追求。


而都市圈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城市,以“1小时通勤圈”为范围,以“同城化”为目标。



作为城市群的长三角,横跨三省一市、41个地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GDP33万亿元,人口2.38亿人,体量超过绝大多数国家。


正因为城市群过于庞大,协调不易,需要“承上启下”的都市圈作为落地载体。


形象地说,城市群的目标为“不是一省,胜似一省”,都市圈则是“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事实上,不只长三角坐拥6个都市圈,我国规划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普遍都有2个及以上都市圈。


同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湾区,共有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而广东省更是布局了5个都市圈。


作为第五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建设武汉、长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担当。


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体现的都是抱团发展的思维。


诉诸的不是一城独大,而是“一圈共大”乃至“一群共强”,以整体参与区域竞争。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势力范围”有多大?


国家级城市群,各自并不重合;但都市圈之间却非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为最强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本身就囊括苏锡常、宁波两个都市圈,形成“1+8”乃至“1+13”的超级圈层。



同时,每个都市圈并非局限于一省之地,跨地域乃至跨省域的并不少见。


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也被囊括在内,坊间素有“徽京”之说。


有意思的是,这些安徽地市多数也在合肥都市圈辐射范围,而宣城同属杭州都市圈的编外成员。



彼此咬合、相互嵌套、多向交叉,长三角的都市圈格局,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长三角没有“强省会”,只有“强都市圈”。 


强省会更多依赖行政力量的整合,集全省资源于一身,在中西部地区为常态。


但强都市圈,只能经由市场选择,不是画个圈就能了事,没有辐射溢出效应,难以形成向心力。


正因为省会不能一家独大,地级市获得更多机会;都市圈互相交叉,必然会形成竞争的正向激励。


这也意味着,普通地市不必画地为牢,而能在不同都市圈左右逢源,尽享发展之利。


滁州、马鞍山之于南京、合肥都市圈是如此,宣城之于南京、杭州都市圈也是如此,嘉兴之于上海、杭州都市圈同样如此。


这种“左右逢源”不只是市场常态,甚至得到了官方的高调支持。


此前,安徽印发文件,提出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


鼓励各大地市出省、跨省抱团,抛弃强省会思维,宁求“散装”,这是难得的大格局。


这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竞争力所在。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的大动作来了。


中央文件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着眼的不只是规模之大,更在于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家发展。


要想担起这一重任,城市群内部必然要破除地理、行政、市场、要素流动方面的重重壁垒,硬联通、软联通都不可或缺。


其一,建设跨市地铁、高铁环线、跨江跨海大桥,这是交通一体化的先行棋。


在都市圈内,跨市地铁网络正在成形。上海跨市地铁延伸到苏州,杭州与绍兴地铁成功对接,南京市域铁路正向滁州、马鞍山延伸。


城市群内,高铁环线正在扩容。去年,长三角超级高铁环线开通,串联起上海、苏锡常、南京、合肥、杭州等多个都市圈。



同时,杭州湾也在上演“大缝补术”,跨江跨海大桥层出不穷,长江口正在形成“O”型闭环。


其二,都市圈内部要整合,外部则要联动,双城记、双圈记是关键。


根据方案,依托宁合双圈、唱好杭甬“双城记”,进一步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


宁合双圈,指的是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杭甬“双城记”,背后是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不只涵盖苏州、宁波,甚至延伸到杭州,以此带动更多区域联动。 


其三,无论产业协作还是科技创新,都不是一城一地之事,而要连线成带、协同发展。


硅谷有101公路创新走廊,大湾区也有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自然也不例外。


方案提出,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合创新带等长三角“廊”“带”建设。



加上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准入一体化等,方案列出了“七个一”的施工图:


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


这是长三角各大都市圈的联动发展之道,也是所有城市群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