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在亚马逊上购物,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抠”。
前天中午在家,突然收到亚马逊邮件,以及随后而来的短信:Read Amazon PIN 683074 to the driver.
几分钟后,一位亚马逊送货小哥站在门口,抱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着一台159.99美元的搅拌机。我把PIN码读给他,他输入手中的仪器后,就把箱子递给我。
原来,这是亚马逊推行的一项安全优化措施:一次性密码签收(One-Time Password, OTP)。顾客在收取高价值(通常100美元以上)包裹时,必须向快递员报6位数字验证码。
这和过去一年多来我所体验的亚马逊的送货风格完全不同。
以前小哥都是把箱子往我门口一放,拍一张照留存证据上传,就瞬间消失了。我的手机上几乎同步就收到货物Delivered的通知。最快速度开门,也只有一次看到一道蓝色影子快速漂下楼去;另一次则是我早上刚刚起床,就通知说货送到了,打开门,箱子在朦胧的天光里等它的主人。
为此,我写过《凌晨5点亚马逊就送到家门口:美国快递小哥干通宵吗?》的文章,记录在美国电商购物和国内不同的体验。这次的新体验又让我“涨了姿势”。都怪我过去太抠搜,果然“大手笔花钱”能增加新体验。
不管在美国哪个城市,无论是集中管理的公寓,还是分散修建的Single House,还是街边并排而立仅几米之隔的Townhouse,都常常见到包裹被随手放在门口,你可以想象一下快递小哥匆匆放下箱子就飞奔离开的画面。
一开始,我对此还颇为大惊小怪,惊诧于亚马逊是多么“心大”,惊诧于美国人是多么“守规矩”,惊诧于美国社会秩序多好、信任度多高。
其实我想的也没错。在亚马逊早期,包裹直接放门口,确实是美国式信任社会的一种象征。
直到最近几年,尤其疫情后,美国社会这种对制度和人性的信任开始瓦解——过去几年,美国的porch piracy(门廊盗包)案件激增。
根据SafeWise和ValuePenguin的报告:2022年,全美约有2.6亿件包裹被盗,价值约195亿美元。2024年的研究显示,41%的美国人曾遭受过门廊盗窃,高于2022年的35%。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使用摄像头来保障家庭安全,其中22%是为了防止包裹被盗。其中,肯塔基州、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爱荷华州和阿拉斯加州的包裹盗窃率居前列。
当门廊盗包越来越高发,很多州近年来通过了或提出了把包裹盗窃(尤其是高价值包裹、重复作案者)从轻罪(misdemeanor)提升为重罪(felony)的法案。
比如在佛罗里达,2024年签署了HB 549法案,规定若盗窃金额 ≥ 40美元,可被控三等重罪;低于此门槛为一级轻罪;重复犯案者也可被重罪起诉;在宾州,当被盗包裹价值超过2000美元或嫌疑人有两次及以上前科时,可作为三级重罪处理,最高刑期可达7年。加州则在SB 358法案中,提议允许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违法时,将门廊盗窃升级为重罪,对累犯加重处罚。
有些县市设立了Package Protection Task Force(包裹保护行动小组),在高发区域加强巡逻、监控、联动快递公司,并在节日前夕开展Operation Package Protector(包裹保护行动)之类的专项执法活动。
在联邦层面,国会提出了Porch Pirates Act(2022),2024年还提交了最新一版法案,旨在把与USPS相关的邮政邮件盗窃的刑罚,扩展到私营或商业快递渠道。也就是说,盗窃UPS、FedEx、Amazon等私营包裹也能适用类似联邦处罚。
不过,从现实效果来看,这些立法或警方措施都只能短暂起作用,亚马逊的 One-Time Password(OTP)制度,能从事前防御开始,更直接、更有效地防盗,而法律和警察只能事后介入,且立法、执法、取证、起诉,执行成本高得不切实际,OTP则只需一次算法调整和一次短信发送,技术的边际成本接近零,制度的边际成本极为高昂。于是,技术大方地接过了“秩序管理者”的职责。
但我查不到亚马逊具体是何年何月正式推出OTP这一措施。
据亚马逊的官方说明,这项机制适用于“特定高价值订单”,并在Amazon Shipping服务中被正式产品化。
包裹即将送达的当天,消费者会在亚马逊App或订单详情页看到一个6位数字密码。司机送货上门时,收货人或代收人必须提供这串数字。司机输入后,系统确认无误,包裹才算成功签收。
OTP通常是单次投递有效,不能复用。如果收件人不在家或无法提供密码,包裹会被安排重新配送。如果包裹标记了OTP Required,那么Amazon Hub Locker、Garage Delivery等灵活服务可能会暂停使用。
现在我可以查到的相关报道,是来自2022年的Forbes。它报道了一名用户购买Apple Watch因OTP出错无法取货的案例。后来,英国消费者组织 Which?以及《卫报》(The Guardian)披露了更多纠纷,有人收到错误包裹,有人因“系统显示已签收”陷入维权困境。
一项新的安全措施的推行,当然会有一个不断暴露问题又不断打补丁的过程。但不知为何,我从中看到的是社会信任结构的变化,生出一种对用技术来解决人性危机的遗憾。
OTP的有效、高效、低成本的背后,是信任被程序、算法、验证机制替代的社会普遍真相。
过去,人与人的信任是基于熟人网络和道德契约,如今的信任,则是基于技术协议、验证码和数据记录。
这种制度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已兴起多年,除了OTP、签收码,还有刷脸登录、双重验证,都属于这类形式。
想一想,在中国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机制?当然有,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
中国的快递体系靠的是数不清的代收点,这就是菜鸟驿站和丰巢柜的立身之本,它们通过简单的技术,把信任从人转移到机构和系统,用户收到短信验证码或者App扫码取件,这不就是“中国版OTP”吗?现在送外卖、取快递,也都要求拍照、签收甚至录像上传了。
表面上看,都是打着“服务优化”的旗号,背后其实是在快速城市化与陌生人社会中,传统的社会信任为数字化信任取代的趋势。
另一个隐忧是隐私的一再让渡。
OTP的初衷是确保收件安全,但同时也扩大了包裹的可追踪性和个人数据的采集范围。系统不仅知道哪一天、几点几分包裹送到,也同时记录了谁、何时开启、谁输入了验证码。人们以为系统在保护他们,殊不知系统是在记录这一切细节。
早在OTP之前,美国的银行与支付体系、医疗教育体系、数字与身体系统……也都是用系统作为社会运作的逻辑基础的体现。比如说,信用评分(Credit Score)不只是金融工具,更是一台“量化信任”的机器。医院要求签署多层隐私和责任文件,学校禁止老师单独与学生在无监控空间中相处,也都用制度防止潜在的道德风险。
这就解释了我过去常听到的一句话,美国人坚信,“不要相信好人不会做坏事,要相信好制度能预防坏事”。
由技术来解决信任问题,好处就是数据收集与再使用(商业化),但这也可能会打造一把邪恶之剑,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释放出了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隐私的再度丧失。如是见之,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完全透明无隐私的一天。技术在解决信任问题的同时,也在消耗自由。
这既是悲哀,也是进步。这是同一枚硬币。
某种意义上,人类最终将活在算法支配一切的时代,就像娱乐圈里“真人明星塌房、虚拟偶像真香”,一切坚固的都会烟消云散,只有系统最稳固可靠。
随着北美秋季的到来,假日购物季已经开始。感恩节、黑五和网络星期一将带来一波电商热潮。请系好安全带,亮出你的OTP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
上一篇:“大风车”换上“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