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一种天赋,你并不需要“钝感力”
创始人
2025-10-13 07:46:39
0

培养钝感力,曾一度被鸡汤文认为是“敏感的解药”。


比如:如果你钝感一点,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受伤了。不会做事情总是思前想后,内耗严重。甚至不会因为五感太发达而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


但高敏感人真的需要这样否认自己吗?


本期我们邀请 4 位简单心理的咨询师聊聊,高敏感人士如何接纳自我,如何进行自我关怀?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刘佳雪、韩薇、锁小红、刘胜男的自述:


一、敏感不需要被纠正,而是需要“被正视”


刘佳雪,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我就是太敏感了,我得磨炼一下自己的钝感力。”


我不止一次从朋友口中听到类似的话,好像敏感是个缺陷,听得让人心疼。


“钝感力”的提出正是站在了“敏感”的对立面,认为敏感就是心胸狭窄、自寻烦恼,而钝感则是豁达宽容、淡定平和。似乎敏感就是人生大忌,需要尽快消除,最好能永远摈弃,才能获得成功和圆满。


但是,敏感真的是坏事吗?


1. 高敏感可能是天生的


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高敏感的确是一些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就意味着它已经写在了 DNA 中,先天的生理基础很难改变(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早年养育环境和抚养人的原因,造成了敏感的个性)。


高敏感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感受到特定的刺激,包括环境刺激和心理刺激,能更快速、更敏锐地感知到气味、光线、声音以及情绪的变化。


这是进化的结果。要知道,感知力敏锐的人在危险来临时有更高的概率存活下来。


2. 高敏感是一种能力


高敏感人群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轻易捕捉到细节的差异,能在脑海中构思出丰富的场景,也更容易具备美学和艺术的鉴赏力。


他们情感细腻,能共情他人,与人建立亲切的连接,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设计、创意、心理咨询、教育等领域,敏感几乎是必备能力。


3. 高敏感有时会让自己受伤


一体两面,高敏感人群由于太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变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难被恰到好处地养育,这会使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被伤害。


比较常见的是后天发展出压抑、情感隔离等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不至于感受到太多的痛苦。久而久之,随着心理弹性的不断减弱,可能会形成僵化的应对方式。


而且高敏感人群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自我攻击,总是感觉到“是我不够好”,会思维反刍,过度关注负面反馈,因而与抑郁高度相关。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我们需要:


1. 正视自己的天赋


自我接纳是一剂良药,对于高敏感人群更是如此。


陷于自我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源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好”或“不好”,“对”或“错”。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使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接受事物本身就存在的复杂性。敏感本身并无对错,不需要去克服或纠正,而是去正视它。


2. 学会自我保护


《钝感力》中贡献了一个减少内心痛苦的方法,就是关注目标,但我想补充一个重要前提——优先安抚自己。想要不被消极情绪伤害,首先要觉察到它的存在。


由于高敏感人群通常会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他们无意识地设置了一道屏障,令自己尽可能感受不到消极情绪,所以当它们出现时,可能已经很强烈了。


这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安抚,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它们在提醒我,我受伤了,我感觉到受伤并不是我的错。”


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行动,比如正念关注身体、腹式呼吸、蝴蝶拍等。


当安抚自己之后,再去关注目标就是一个有效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想想自己正在做的事,以及自己要去向何处,这些都能帮助自己离开思维反刍,避免反复咀嚼伤人的感受。


3. 了解自己的边界


共情能力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高敏感人群在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消极情绪时,会忍不住想要提供帮助,当然,他们也会成为别人诉苦的首选对象。


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中,高敏感人群很容易产生情绪耗竭。因此,需要了解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区分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拒绝。


4. 摘掉标签


高敏感也好,钝感也好,任何描述都是帮助了解自己的工具。这些自我诠释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它们并不表示我们被归为某类,也不表示我们只能是某一种人。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时刻迟钝,也允许自己在特定的场景下敏锐,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人是终身发展的,探索自己、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是贯穿一生的过程,没有人能提供适用于所有人的准则或真谛。请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有选择的,并用积极的行动加以印证。


二、比起敏感和钝感,我更想要“真实感”


韩薇,国家三级咨询师


我的朋友橙子,多年来一直被“敏感”所困扰。对橙子来说,如果高敏感是一种天赋,那就请老天收回去,爱赐予谁就赐予谁。


“我承认敏感有它的价值,比如帮助我在人际关系中察觉到他人的情绪。但我更想提及的,是那些过度敏感的部分,也就是将一级风夸张成十级的部分。为何有人能够感受到一级风就是一级风,而我却做不到?”


橙子不认同高敏感的“天赋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会美化某些东西,让我们不再去追根溯源


橙子成长于一个多子女家庭,是家中长女。近些年,父母帮忙带侄子侄女的场景,让她有了更多的思考。


“两个娃共处时,似乎总会有一个被批评,另一个被表扬。好像总得有个好坏之分,或者顺从我的心意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在脆弱的生命早期,一个人是否被爱可能关乎生死。对爱的渴望与对失去爱的恐惧和忧虑,其强烈程度也就不言而喻。


橙子说:“我开始逐渐理解自己。当年的我倘若不够敏感,不去竭力捕捉、满足父母的意愿,我或许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反之,如果能博得父母欢心,我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被爱的小孩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幼小的生命在生存焦虑的笼罩下,面对父母糟糕的情绪,是容易掉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绝望与恐惧中的。为了逃离这种可怕的感受,她可能不得不去幻想“如果我能满足他们,他们就会开心,我就会获得爱”。


所以一旦发现父母情绪异常,橙子立马启动思考模式,琢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开心,自己该怎么办。即使父母的情绪可能与她无关。


或许,在橙子父母那里,世界也经常是非好即坏的。面对孩子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父母的感受也可能极度糟糕。橙子只不过是察觉并记住了这种要么天堂、要么地狱的感觉,然后将其内化进了自身。


“其实这些年,通过持续的心理成长,我一直在努力区分现在和过去,区分他们和我。我清楚,如今的我,不再是小时候的我了,起码不必担忧没有谁就无法存活下去。


我也渐渐明白,父母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们如今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我可以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内在世界发生着什么,他们是如何体验‘心中的我’的。我也会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体验我无法左右,大部分也与真实的我无关。


我只是希望,今后有更多时刻可以感受风真实的样子,无需夸大缩小;并且分得清,风是风,我是我。”


三、让自己“变钝”,可能是一种回避策略


锁小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一种说法是,性格敏感和心思敏锐的人容易受伤,所以我们要修炼自己的“钝感力”。然而,高敏感与钝感力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高敏感人群在社会上的诸多不适应和烦恼。而钝感力似乎是一种有效的回避策略,帮助回避暂时还不能面对、消化与理解的情绪情感,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上给予人们以帮助。


但是,钝感力在回避了负向情绪情感的同时,也使人们很难对开心、兴奋、幸福、愉快等正向情绪有感觉。


高敏感不是缺陷,相反,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格。高敏感就像一根天生的触角,虽然消极因素被放大了,但也让美好的事物更美好。


那么,有没有方法既使我们不用畏惧面对负向情感(不是借助于钝感力回避),而又可以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感吗?答案是有,但是并不容易达到。在实际的咨询工作中,需要时间与空间,一次次地慢慢修通。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选择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使自己感觉更好。


在没有条件时,使自己有钝感力,可以暂时不用感受痛苦;在有条件时,涵容、消化高敏感中的负向情绪情感,使之可以被修通或忍受,并对正向的情绪情感更有感觉。


四、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平衡输入与输出


刘胜男,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在人际关系和生活里,高敏感似乎就等同于“不坚强、想太多、脆弱”。在咨询里,来访经常会问到“要如何摆脱这种敏感型的内耗?”因为高敏感让 ta 倍感痛苦。


但其实,高敏感并不是缺点。高敏感人群的大脑边缘系统发达,对于情绪反应会敏感,即时反应强;杏仁核神经元强,理解力和第六感较强。这说明高敏感的人群,大脑中的“小触角”就发达,可以感知到外界更多的信息(比如五感、他人细微的情绪)。


我们该如何好好利用“敏感”天赋,体验更多的快乐呢?


我的经验是:调整“输入”和“输出”的频率,找寻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要否认情绪的存在,而是把输入的各种感知觉和情绪“具像化”。


下面,我分享一个咨询中获得的来访经验,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转变的发生。


我有一位来访是名小学教师。每天要接触学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要上课、开会、备课,要去参加各种活动,节奏很快,耳边也有诸多的声音。


ta 同时又是一位强观察者,可以敏锐地观察到身边的人、事、物,脑海中会出现很多的思绪和联想。这种高负荷的输入让 ta 很苦恼,疲惫不堪,会有一种信息过载的体验。如果不表达,排出去,那真的会非常“憋闷”。


咨询中,我们一起梳理了可以试着表达的方式,发现 ta 对于颜色以及图像的变化尤其敏感,ta 也经常用表象的方式,记下了很多关键的有教育意义的瞬间。


当下了班回家,这些画面时不时会像电影一样呈现出来。最终,ta 找到了适合输出的方式:把今天生活里输入的印象深刻的情景,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并且配上一些感悟和想法,做成自己的小手账。ta 还会试着打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把脑海中的画面,用声音、语言讲述出来。


这位来访说,画出来和讲出来之后,自己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感觉终于得以休息。并且这些分享还吸引来了诸多粉丝,也让 ta 获得了不少成就感。


这样的梳理,可以让白天接收到的感受具像化,变得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些感觉和情绪,不再让人憋闷,反倒用一种升华的方式输出了出来。


正是因为 ta 具备高输入的敏感特点,才能获得诸多素材,同时也因为 ta 具备对于颜色和图像的敏感,并且找到了合适的输出方法,才能把这些素材输出成有价值的作品。


高敏感人群可以试着去联结和充分体验这份敏感,识别负面体验,从认知和体验上给“高敏感”拨乱反正,和“敏感”和解;并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找寻平衡,充分接受并且享受,敏感带来的生命礼物,感知这个世界属于你独特的美和智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简单心理,策划:江湖边,编辑:崇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