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军
福州民营企业智造赋能“质”变
在福州,一场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业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座城市的制造基因。从机械轰鸣的传统车间到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从单项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升级,福州民企以新质生产力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挥毫作画,勾勒出向“新”而行的生动轨迹。
智改数转:
从“制造”迈向“智造”
大屏幕上的生产数据实时更新,机械臂精准切割,曾经人声鼎沸的车间如今变成智能制造的舞台。
在闽侯的福州福强精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运转的智能机械臂、激光切割机和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福强精密通过构建数字车间、整合数据流,实现生产管理的透明化和高效化。
“原来车间设备联网率低,数字化精准管控程度低。”福强精密事业体运营总监林景芳说,在工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福强精密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通过构建数字车间、整合工厂内外数据流、实施智能化应用,优化核心生产系统。“‘智改数转’让我们‘换芯升级’,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大幅提升,去年企业总体营业额同比增长28%。”
坚守实业的踏实创新,是福州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增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汽车的玻璃源自福耀玻璃;坤彩科技全球首创萃取法氯化钛白工艺,颠覆了钛白粉行业100多年的工艺路线,引领行业取得革命性的技术进步;福鑫轮毂研发的液压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品牌在锻造铝合金轮毂领域的长期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与进口替代……
创新驱动:
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在夯实传统产业基础的同时,福州民营企业纷纷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军。
在福州高新区,瑞克布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韧芽”齿科玻璃陶瓷,将“三点弯曲挠曲强度最高的齿科玻璃陶瓷”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入囊中。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唐中帜说:“为破解玻璃陶瓷强度不足的难题,我们技术攻关近3年,独创了‘双相协同+离子增韧’技术,将玻璃陶瓷材料强度从三四百兆帕提升至超过八百兆帕,实现对进口材料的超越。”
越来越多的福州民营企业全球化战略不局限于传统产品输出,而是进行全球化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比如,新美材料收购韩国LGC光学功能膜材料,通过“民企主导+国资助跑”海外收购模式,集成式、一揽子收购公司股权、中韩十余条生产线、超千个知识产权等,系统性解决了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中偏光片“卡脖子”技术问题;恒申集团通过多次国际收(并)购,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进军,成为全球己内酰胺供应巨头,并在全球率先完成“锦纶6”八道产业链完整布局;在新一代光电领域,福晶科技、福光股份等企业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平台赋能:
破解“不会转”难题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过程充满挑战,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跨越数字鸿沟。福州打出“组合拳”,帮助更多民营中小企业勇敢迈出转型步伐。
位于福州新区(长乐区)的福建兴荣针织有限公司,尝到了数字化转型的甜头。过去,企业各种信息都是以Excel表格的形式呈现,靠人工分析,报表经常到月底才能看到。现在,拿出手机,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每笔交易的走向一目了然。这一改变,源于福建(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接入652家长乐纺织企业,连接设备10163台。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福州以“智改数转”为引擎,激活新质生产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外引内培,推动建立“1+N”服务平台体系。“1”即强化院所合作,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N”即积极培育本地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目前,已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3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试点示范项目71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行走在福州的企业车间与研发中心,创新的脉动清晰可感,福州民营企业正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这条转型升级之路,已从单个企业的“星星之火”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面向未来,福州民营企业将继续深耕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驱动的车轮滚滚向前。(记者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