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企业思想家)
彭博新闻社10月11日报道: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崛起与钢铁息息相关。
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宝山钢铁公司在上海郊区成立。宝钢和其他公司利用日本的技术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生产出构成其基础的钢铁产品,这为重塑全球经济的惊人增长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和“幸运之国”来说,这都是一项互利的安排。到21世纪初,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炼钢原料客户,来自皮尔巴拉的铁矿石为唐山的炼钢炉提供原料。
然而,这并非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铁矿石价格低至每吨20美元,必和必拓集团和力拓集团等澳大利亚矿业巨头仍能盈利。但近十年来,中国钢厂的价格几乎一直高于每吨80美元。
长期以来,北京一直试图通过资助海外矿山和制定定价基准来改变定价权的平衡,但收效甚微。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CMRG)应运而生: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国有企业旨在与全球最大的几家矿业公司进行集体谈判,并赋予中国更大的影响力。
最近,中矿与必和必拓在铁矿石价格问题上的争端升级,表明中矿正在展示实力,看看在不损害与矿商关系的情况下能走多远。但就在中国在定价方面变得更加激进之际,基本面因素正开始对其不利。
尽管中矿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去年中国购买了约四分之三的海运铁矿石——但这一地位开始显得岌岌可危。
印度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之中,并与中东地区一样,正在构建自己的钢铁供应链。随着地缘政治逐渐渗透到贸易领域,航运路线的成本和风险也随之增加。
而在国内,中国正在从刺激经济、建筑业和重工业的“大爆炸”项目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对钢铁的需求正在减少。
中矿或许能帮助中国更明智地采购,但它无法完全消除这些更深层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