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一批AI社交公司发布关停或通知,这之中,既包括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等中型企业,如阶跃星辰To C产品“冒泡鸭”、Soul旗下的AI应用“异世界回响”等,也包括一批垂直领域的初创产品,如定位AI情感分析的Lumi、由前苹果设计师Jason Yuan创立的情感陪伴应用Dot等。
“硅基研究室”还了解到,AI社交早期产品、小冰公司旗下的“X EVA”目前也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这不是AI社交产品第一次面临“关停潮”。自ChatGPT爆发后,AI社交产品就层出不穷,也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
但AI社交或陪伴并非全是坏消息。如果对比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全球AI应用跟踪调查不难发现,AI社交/陪伴其实一直都是热门赛道。
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最强劲的对手,AI陪伴是榜单上最热门的应用类别之一。
2024年,a16z在当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Janitor.AI、candy.ai、SpicyChat.AI、DreamGF.AI、Chub.ai等。
到了2025年,据a16z今年8月发布的第五版榜单,连续霸榜的AI陪伴公司实际仍有不少。
马斯克的Gork借AI陪伴玩法流量暴涨,也有玩家用更丰富的玩法、出海或入局硬件等方式找寻新的存活方式。有AI投资人认为,AI陪伴产品的关停或创业公司止损很正常,因为赛道本身很卷,洗牌和分化也一直在发生。
“泛社交一直是AI应用的红海,天花板长期来看很高,因为能持续与人始终交互,也有容错空间,但短期竞争也很卷,既要烧钱持续迭代功能,还要理解用户复杂、千人千面的情绪陪伴需求。”
在不少从业者眼中,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在挣扎求生。“独响”创始人王登科曾直言:“没有任何一个AI陪伴产品是活的,它和2022年刚出现时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是,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深度用户,对AI社交或陪伴的态度也正从狂热走向冷静。
我的白月光没了
从2023年开始接触AI陪伴产品的肉松明显感受到,今年下半年开始,又有一批AI社交产品走进入了“坟场”。
据肉松观察,有的会提前几个月宣布关停信息,给用户迁移定制角色数据的可能;有的在内测期就宣布关停,比如星物语AI,有的则会突然宣布关停信息:“上午宣布,下午就下架登不上了”。还有一种则是“伪关停”——面向用户宣布暂时下架维护优化,但上线回归时间遥遥无期。
停运或下架潮随之而来的是用户圈层的“跑路恐慌”。肉松提到,很多AI陪伴用户会同时使用多个产品,捏很多崽(捏崽指的是创造AI虚拟角色卡),在高频聊天中会对角色产生情感链接,一旦关停,除了担心充值费用是否退回外,更多的担心是“删崽和删卡”。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也开始发帖询问“何处安家”:“玩了一两年AI,好不容易调教好了自己的崽,白月光都没了,要么是运营不下去,要么是模型改版”。肉松告诉我们,现在很多AI陪伴玩家开始选择AI聊天开源项目实现本地部署AI,比如酒馆(SillyTavern)。
“AI聊天的尽头是酒馆,但酒馆本身部署也有门槛,现在这个圈子来了一批跑路来的玩家和赚钱的二道贩子”。肉松说。
在和不少AI陪伴玩家的沟通中,我们发现玩家们依旧乐于尝试新AI陪伴产品和应用。肉松告诉我们,大家并不排斥AI陪伴,让AI成为自己的情感或生活搭子。
全球范围内,AI陪伴也创造出看得见的增长富矿。据机构Appfigure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已达2.2亿次,创造了2.21亿美元的消费支出。
非营利组织Common Sense Media的一项青少年调查也显示,有5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月至少使用过几次AI陪伴应用。
但富矿之下的“跑路潮”,反映出早期以及深度用户对AI陪伴类产品两类集中吐槽。
首先就是价格。目前AI陪伴付费模式大多分为两种: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根据聊天模式、对话模型、记忆力、对话消息控制等不同功能,消耗的费用也不同。
会员订阅一般分为月卡、周卡、季卡和年卡等,以月卡为例,包括猫箱、星野、独响、逐梦岛等AI陪伴应用包月在6元~40元上下,如果以一个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取中位数23元,那每月会员费就达69元,一年为828元(计算不包括折扣)。
“国外的一些AI陪伴工具更贵,一个月单个应用花费上千也很正常。”肉松说,很多AI陪伴应用也会因收费模式的设计劝退用户,比如滚雪球(指token消耗)太快、模型加载时间太长、乱码等问题。此前猫箱、星野都曾因新版功能收费问题引发用户争议。
其次,是社区氛围和稳定的运营。
一位既玩卡也写卡的创作者悠悠告诉我们,“捏卡”要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以及人设构建等环节,同时还要承担“售后服务”,比如回复粉丝的互动、二创,还要了解平台的内容规则,社区氛围对玩家和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产品的问题是技术和运营两张皮,官方怎么保证崽妈(创作者)的原创合规、流量分发的公平性以及分成激励等等,这些都依赖极强的运营能力。”
价格、社区氛围和运营能力,归根到底暴露出的是,当前AI陪伴应用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内容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无法平衡。
更重要的是活下去
自嘲“难民”的用户寻找新家,AI社交/陪伴玩家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好过。
据“AI无象限”今年8月的统计,头部AI社交应用“Character.AI”、“星野”、“猫箱”等头部产品月活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国内“猫箱”“星野”“筑梦岛”均出现了3成以上的环比月活降幅。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的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
低频使用度、用户增长乏力,不“增收不增利”下,如前文所述的一批产品也倒在了黎明前夜。
回头来看,为什么总有AI陪伴产品都逃不开“死亡螺旋”?
背后既有竞争环境的变化,也有自身能力的错位。
AI社交/陪伴固然是一个发展很快,且因天然与人产生连续交互,长期天花板很高,但现阶段,有两大共性挑战都未能解决——
一是尽管随着模型能力升级,AI固然变得越来越聪明,但难以和人类的情绪陪伴场景实现真正的“对齐”。
独响创始人王登科曾提到:“没有任何一个AI陪伴产品是活的,它和2022年刚出现时没有任何区别。”他提到,大家只是随着模型能力升级,做一些玩法升级,但角色本身是没有“自我成长”。
换言之,用户的情绪陪伴场景实际是千人千面的,技术难以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陪伴诉求,用户的情绪有起伏波动,AI陪伴角色与内容也需要随用户情绪和成长而迭代丰富,这是一个变得更具“活人感”的过程。
二是部分玩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也尚未转变。
AI陪伴从来不是技术、玩法机制、IP等单一要素的竞争,而是能否将这些要素像搭建乐高一样,为用户提供真正有效的陪伴价值。
我们能看到的是,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已告一段落,能跑出的AI陪伴产品已形成了两条典型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星野、Character.ai聚焦的是AI虚拟陪伴,猫箱则早期定位互动化、剧情向的内容——但本质上,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在上述社交产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大量智能体揉合了乙游、网游、文游、OC创作、语C等圈层内容,这就意味着,玩家需要构建更成熟的内容社区生态。
被谷歌收购后的Character.ai近期就推出了Avatar FX等多款多模态AI创作工具,星野在近期也集中下架整治智能体生态。
第二条路则是从垂直领域切入,比如游戏、疗愈、恋爱等垂类场景,走小而美的路线。
典型如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主打“梦女消费”逻辑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等。“林间聊愈室”创始人Joshua曾在采访中提到,团队在投流上非常克制:“是围绕认知在做产品,而不是围绕AI能力在做产品。”
这些产品的典型特征是大多具备1~2个差异化特点,能吸引用户“留”下来。比如“LoveyDovey”涵盖了包括二次元、KPOP等丰富的角色IP库,抓住追星人群的心理特点,搭建阶梯式的好感养成机制,能满足她们的陪伴价值。“林间聊愈室”则是以动物的非拟人化形象,以游戏化的方式帮助用户分析情绪。
当一个赛道经历了淘汰、洗牌和分化,也意味着进入了新的周期。
如果说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曾是AI陪伴玩家的经典两件套,那么如今玩家们也都在尝试更多方法,探索更多的交互玩法创新,为了产生和用户更高频的链接,具体动作如下——
1、软硬结合。用硬件连接物理世界,如“独响”推出了响梦环。
2、多模态融合。星野在去年年底就上线了动态视频、音乐等多模态玩法,C.ai也上线视频模型,智谱目前在内测的娱乐陪伴社交产品“动动动物圈”也是主打多模态。
3、虚实结合。实现真人社交和AI社交的融合,如“Tolan”就引入了好友机制,用户互加好友后,可以访问对方的星球,尝试让虚拟陪伴成为真实社交关系网络的一环。除此以外,包括“独响”的“一起入梦”功能、“林间疗愈室”的“早晚安助眠音频”,这些小功能的创新都是为了实现用户的长期留存。
社交和陪伴从来都不缺少大厂和创业明星,直至今日大厂依旧放不下社交梦,企图重建一个AI时代的微信和抖音;创业公司中也不乏社交、产品的老兵,他们足够了解Z时代,也做过爆款的产品。但他们的共性是,都难以真正了解复杂的情绪。
对于玩家们而言,最关键的或许不是讲出电影里《Her》的故事,而是真正在牌桌上活下去。
参考资料:
1、AI闹:很遗憾,现在没有任何一个AI陪伴产品是活的|对话“独响”创始人王登科
2、AI无象限:日本市场风起?出海产品月活近乎翻倍、登顶增速榜|AI社交全球化洞察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