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美国不准备降低对华关税税率,是否可靠?
——这个消息是北美东部时间9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参加纽约经济俱乐部(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时发言的内容,有许多现场目击者,所以消息内容本身是可靠的,关键是这些消息所包含的美国政府和特朗普(Donald Trump)真正用意是什么。
格里尔原话是“如果你去问总统‘我们和中国达成协议了么’,他会说‘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协议。我们对中国征收55%关税,这就是协议内容。’所以这就是一个良好的现状‘,此外他还说了一些希望能够继续与中方官员进行定期磋商,努力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双方都能扩大“非敏感商品”的贸易,比如美国的农产品和中国的消费品等诸如此类的话。
关于中美关税协议,台面话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可拆分为两点:第一,特朗普不打算让步,即不打算至少取消今年2月1日和2月27日两次以“芬太尼”借口对华单方面加征的关税(至3月3日起累计20%,这也是中美关税协议中美方对华关税不对等部分的由来),第二,特朗普至少此时表示无意于重演一番重新执政后最初几个月对华不断叠加关税的激进贸易战措施,希望11月10日到期的中美贸易休战以当前的关税条件达成长久性妥协。
关税以外发言内容台面上包含的内容也是两点,第一,美国希望尽可能说服中国多买美国想卖的东西(比如农产品和LNG),多卖美国想买的东西(比如稀土)(那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用意是把这些意图说得体面一些);第二,但美国不想卖的一定仍然不卖(比如高科技产品),不想买的东西一定仍然不买(比如中国制造业产品),此外对华科技封锁也会继续。
这些台面话语背后折射出的特朗普真正用意:1、再次证实此前许多各方论证和传言,即特朗普在对华强硬事倍功半后希望将更多资源和关注用于性价比更高、支持率转化成绩更好的国内事务中,因此不希望扩大对华争端,希望将冲突和损失管控在可接受范围,而已占到的便宜则尽可能不想吐出来,也不希望被政敌以“对华绥靖”的口实加以攻讦;2、特朗普对外交涉的三原则是“极限施压”、“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和“柿子专拣软的捏,柿子越软越多捏”,格里尔上述讲话正符合上述三原则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此可以理解为借谈关税税率反复试探和踩踏中方对中美关税的接受底线,及希望在新的谈判前虚标较高的要价和所谓“底线”,以争取在更有利于自己的真正标价和“底线”附近成交。
中美下阶段经贸会谈的斗争点何在?
——如果说前一阶段的中美博弈和谈判主要围绕“特朗普第三原则”,即“中国是不是软柿子”展开,双方主要集中于解决“贸易战打不打、怎么打”这个矛盾,下一阶段的博弈焦点则在于“贸易战以怎样的条件不打”。
很显然,美方试图将原本无端提出的20%“芬太尼关税”常态化和固定化,借以长期维持比中方对美产品关税率低20%的美方对华关税率,同时继续维持在对华进出口、技术封锁等方面长期以来的双标。而中方博弈的关键,则是力图在继打破“特朗普第三原则”之后,再打破其第一、第二原则,即破解其“极限施压”和“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手法。
具体到策略和侧重点上,“芬太尼关税”师出无名且在美事实上也有许多利益受损者,应以“反对关税不对等”为由坚决反对,必要时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对美实施某个名义的平行关税,独立于正常关税之外,“以对等应对等”,美方不取消“芬太尼关税”,我方就维持这个对等的平行关税。一言以蔽之,即用一切手段让美方尤其特朗普尽早明白我方底线究竟到哪一步便不可触摸。
而技术封锁、贸易双标等是长期中美力量对比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朝野普遍共识,积重难返,徒费口舌也难有很大收获,侧重点应放在“打破幻想,早日寻求自主替代”上。
中美贸易在目前的关税水平上是否可持续?
——仅就关税本身而言我认为中美贸易在目前关税水平上是可以维持的。
问题在于关税问题只是特朗普“二进宫”以来变本加厉的、美国对华遏制和“去全球化”、“脱钩”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果”而不是“因”,除了关税,由同一个“因”衍生出的“果”还有很多非关税手段,如对华技术封锁、对华高科技产品禁运、对中国企业和实体及个人等实施“制裁”和“通缉”、对中国赴美留学和技术交流的限制、人才交流掣肘、金融外汇限制、借国际和地缘热点问题搞名为“二次制裁”的株连,等等。
事实上时至今日,不仅“因”才是中美贸易纠纷病根所在,即便“果”这方面,关税也远非最致命的障碍。因此,撇开“美国执意遏制中国发展以确保霸权地位”和“特朗普意欲全面‘去全球化’与中国和尽可能多的经济体脱钩”这两个“因”,片面执着于“中美贸易在目前关税水平上是否可持续”是没有意义的,“因”的问题不解决,哪怕关税降到零,该发生的一切几乎都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