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2时许,外卖配送高峰已过。刚送完最后一单的骑手陈师傅走进位于福州新区(长乐区)民主小区停车场旁的吴航街道西关社区骑手驿站,这是西关社区为新就业群体量身打造的“歇脚点”。
此时,驿站里已有几位骑手正在休息,有人靠墙闭目养神,有人给手机充电,墙角的雨具、药箱整齐码放。“以前送餐完只能在路边将就吃个饭,现在有了踏实休息的地方。”骑手李师傅的感慨道出了外卖员、快递员共同的困境。
西关社区瞄准新就业群体需求,通过“主动问需+定制服务”破解难题:先邀约骑手代表开座谈会、拉家常,面对面梳理出“吃饭难、饮水难、休息难、充电难”等痛点;还在辖区设置“三问于民”意见箱,实时收集动态需求,确保服务不脱节。
在此基础上,社区打造专属骑手驿站,不仅配齐空调、充电插座、桌椅,还提供休息就餐、避雨纳凉、饮水补给、学习阅读等一站式服务。社区干部还和常来驿站的骑手建了常态化联系,既能第一时间处理驿站设施维护、物资补充需求,又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困扰,逐步织起多层次的爱心服务网。
服务不止于解近忧,更在谋远虑。社区创新联动机制,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关爱——对接社区长者食堂推出骑手专属优惠,让他们吃热乎饭;联动“六点半学校”,解决骑手子女放学“看护难”。
不过,驿站运营并非一帆风顺。“好事要想办好,资金、管理、物资补充都是难题。”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是基层做民生服务常遇到的困境。面对群众需求多与社区人力、资金有限的矛盾,街道与社区最终找到破题关键——依托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让驿站运营可持续。
西关社区发展基金依托长乐区慈善总会设立,成员包括社区两委、党员代表、社会组织及居民代表。通过向爱心居民、沿街商户、本地企业家募捐,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区治理、民生服务、困难帮扶等公益事业。基金筹备以来,居民主动捐款、党员带头参与,辖区餐饮店主、小微企业主也积极响应,让驿站从“社区单打独斗”变成“多方合力共建”,成了整合社会资源的“黏合剂”。
从聚焦骑手难题建驿站,到靠公益基金破运营难题,再到延伸服务覆盖更多群体,西关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机制为抓手。这一实践,不仅让新就业群体奋斗更有底气,也推动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提升,为基层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激活社会力量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下一步,我们会以骑手驿站为起点,把服务延伸到更多新就业群体,还会探索驿站服务与社区民生服务融合,让资源利用更高效,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实践思路。”社区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蒋雅琛 通讯员 王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