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创始人
2025-10-09 21:26:38
0

一、看似投资,实为投机?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注重家庭教育的国家,但如果从投资的定义来看,教育并不是投资,而更像是投机。


首先要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下面的两组观点,你觉得哪一组更属于投资而不是投机?


A:买彩票,希望中大奖


B:指数基金长期定投


A:买ST博重组,希望短期快速翻番


B:买入红利基金,希望获得长期的股息回报


A:听别人的小道消息,买入所谓有“内幕”的公司


B:对上市公司进行大量基本面的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


虽然投资与投机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每一组的A明显都比B更符合投机的特点:


投资:回报概率高、风险相对可控,有确定性,同时决策过程也是理性。


投机:风险大、结果不确定,可能高收益,也可能大亏,或者决策过程很随意。


对照这两个特征,教育其实更近似于投机而不是投资。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投资,因为回报的差异是明确的,985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可能是普通双非本科的一倍以上,未来还会越拉越大。


但投资考虑的不是回报,而是投入回报比。如果有一个方法,可以保证你家孩子考入985/211,未来拿高薪,那教育当然算投资,可存在这样的方法吗?就连大概率考上的方法都不存在。


高学历的家长付出十几年的时间,搞坏了亲子关系,最后子女学历仍然是不确定的;花几百万去欧美留学一圈,回国能提高的收入,大概率赚不回学费钱,想留下,更是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不能单纯用收入来衡量。


是的,但你有更合理的量化标准吗?如果没有,那不就更符合投机的定义了吗?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


投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与投资唯一的区别在于回报的确定性。要知道,很多人做高风险投机活动,要的就是这个“不确定性”,要的就是“人生能有几回博”的体验感。


总结一下,教育的成本,学费、时间、机会成本是确定的,教育的回报,未来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却是不确定的,导致教育很容易从一项长线投资变成一项投机。


当然,我们首先要区别,像小学初中这种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低,没有机会成本(不能打工),而且不经过初中教育,你很难在现代社会立足,回报的确定性非常强,才是典型的长线投资。


但高中越向上,投入越大,回报的不确定性也越强,投机性也越强,体现在三个地方。


二、教育投入的投机性


首先是预期回报的不合理。


一个合理的投资预期,至少要求投入成本远低于预期收益。如果你只是希望孩子能上个大学甚至大专,投入小,不鸡娃,不破坏亲子关系,将来找一份不容易被AI替代的工科专业的工作,回报的确定性还是比较强的,可以视为“半投资半投机”;


但如果你想通过高投入,来让孩子上个名校,那投机的成分就非常大了。


以上海为例,每年小学入学人数大约在15万~20万。而大约12年后,参加上海秋季高考的考生人数通常在5万左右,只有25%~33%,根据历年数据,211及以上高校的总体录取率大约在13%~15%之间。


就是说,如果以211以上的高校为目标,进行“教育投资”,就算是上海这种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成功概率也只有5%,大概率会“投资失败”,相比之下,刮刮乐中小奖的概率也有22%。


家庭教育的投机性,其次体现在回报率的随机分布上。


投资讲究“可预期的现金流”,而教育的回报高度依赖孩子的天赋、努力、兴趣、机遇。


大部分家长身边总有少量考上名校的“中大奖”的案例,激励着大部分家庭的投入,却很少有人计算这个比例,这就跟彩票机构的宣传策略一样,每年都要花大量媒体费用,介绍一些“花小钱中大奖”的案例。


教育成材,外部资源的投入只是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天赋,天赋这个东西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会导致以代际为单位的均值回归,高学历的父母和文盲的父母,到了他们子女,就算有教育资源上投入的差别,但由于天赋的随机性,学历的差距必然会缩小,这就是“代际均值回归”,即孟子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的数学解释。


家庭教育的投机性,再次,还体现在非理性的决策过程上。


教育由父母投入,由孩子实施,导致父母低估了学习的困难,低估了学习特别是高中以上学习对天赋的要求,这种资源投入与行动主体的差异,导致很多非理性决策,比如报大量无效的培训班,认为孩子不学习就是偷懒。


家长明知不确定,仍然拼命投入,认为哪怕概率低,也觉得值得一搏,并用“不能输在起跑线”“别人都在投,我不能不投”“给孩子最好的”来合理化,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与投机中的“从众心理”很像。


教育投入还会陷入社会竞争的集体陷阱,不跟投就像“被动退出市场”,所以大家宁愿集体“非理性”,类似投资中的“博傻”心理。


最后,教育的投机性,还在于忽略了机会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家Banerjee和Duflo合著的《贫穷经济学》里,有很多对穷人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分析,我之前的文章《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穷人的穷,跟我们的平庸,是同一个原因》,里面也有对穷人短视教育观的分析,书中有一个观点:


这些穷人总会权衡当下和权衡未来,如果这个孩子当下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就可能立马不让这个孩子上学了。


作者的观点是要改变穷人这种心态,但如果纯粹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短视教育观”并没有什么错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下面的两家企业,你更喜欢投资哪一家?


A公司把大部分利润用于新业务的投资,进入新市场,抢夺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


B公司把小部分利润巩固现在业务的市场地位,大部分利润用于回报股东。


这个选择与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有关,难说好坏,但明显是A公司的不确定性(投机性)高于后者。


能够工作的孩子,至少是初中以上,前面说过,高中以上的学习是需要天赋的,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放弃若干年的工作收入,而未来的教育回报未必能弥补这部分损失,教育于是从投资渐渐转向投机。


上面的观点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看待教育的矛盾,一方面认为教育致力于人的内在发展,应该是一种内驱力,但另一方面又视之为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有外部的功利性目标,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就必须要做取舍,并不存在谁对谁错。


三、避免投机的非理性


如果一定要用投资的视角理解教育,它确实不同于一般的价值投资,但也可以避免非理性的投机。


首先,教育可以成为类似保险的保障性投资。


保险投资是用较小的、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投入,起到较大程度的防范风险的效果,教育的“保险作用”是减少未来失业和被社会完全淘汰的风险。


教育的保险投资功能是所有家庭都需要投入的,只不过,“保费”必须很低,只需要一般大学就业面比较广的专业,甚至大专就可以了。


其次,教育可以成为类似期权的另类投资。


期权投资的特点是“以小博大”“低胜率高赔率”,最大损失就是期权费,最大盈利上不封顶。


像只有少数标的才有期权投资的价值一样,如果把教育理解成期权投资,就是对于某些在学习上有天赋的孩子,给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但这又是“低胜率”的小概率事件,所以要控制投入,以控制最大损失。


期权是教育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最大意义。


最后,教育可以成为组合投资中的复利因子。


复利是投资的王冠,但复利之所以很难,因为它需要综合资源的投入,才能保持长期稳定获利。


对于高净值家庭,如果想让家庭资产和社会地位完整地传承到下一代,就需要投入综合的资源,包括有形资产、人脉关系、行业资源,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复利因子”,因为教育改变的是人的本身,只有改变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可能重复地创造价值。


这是教育对于富裕阶层的意义。


期权与复利因子还可以合二为一,我在《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一文中,介绍了古代科举与宗族的关系:


唐宋以后江南的很多大族都有义庄和义田,也就是整个宗族公有的田产。有些家族有个传统,将义庄收入的一部分积累起来,变成“奖池”,一旦新登科者产生,即归其所有。这么一来,如果一个家族十几年没有新登科者,积累的巨额“奖金”会刺激族中子弟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这项光宗耀祖的事业中。


一般义庄收入的主要用途中总有两项与科举有关,一是兴办家族的学塾,二是奖励读书学习优胜者,并资助族中子弟参加科举。


中国宗族的势力,一直是南方比北方强,所以科举也是南方举子成绩更好——毕竟是集团作战。两者可谓互为因果,宗族注重子弟的科举,一旦有人考出来,又回头给族人更多的支持和回报。


什么叫教育投资?这才叫教育投资。现在把所有的资源往一个孩子身上堆,那叫投机。


但不管怎么说,教育对于90%的普遍孩子所在的普通家庭来说,都是性价比不高的投资,近乎于投机,如果长期如此,对社会仍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教育无用论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一项外部性远高于内部性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说,教育“利国利民”远高于“利家利己”。


教育的内部性体现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提供成就感,但教育有竞争性,很容易内卷,当大部分人都能实现内部性时,内部性就不明显了。


教育的外部性体现在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改善经济结构,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公共安全,改善公共卫生,等等,而且想实现教育内部性的人越多,外部性体现得越明显。


这就形成一对天然的矛盾,现代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外部性会远远大于内部性,这也是国家一定要在教育上大力投入的原因,表面上受益的是民众,实际上国家自身更受益。


但民众不会长期当傻子,正外部性如果无法通过市场完全内部化,即社会无法向每个受教育者,支付其全部社会贡献的价值,这种状态很难长期持续,反而不投入教育的家庭可以通过社会福利“搭便车”,市场机制下个人投资教育的意愿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简单说,到了一定程度,“教育无用论”又会重新兴起。在这一点上,日本(又是日本)提供了前车之鉴:


日本人近20年来,对于大学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人对于“专门学校”(类似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兴趣不断升高,这些学校提供高度实用的技能培训,如动漫、游戏、IT、美容、护理等,学制短,就业率高。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与其上一个普通大学学习理论,不如去专门学校学习“能立刻赚钱的技能”,这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评判标准正在从更好的学历(不确定性)转向更实用的专业(确定性)。


同时,日本大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意愿急剧下降,除了时间和费用外,更大的问题出在就业市场,起薪差不多,而且企业普遍存在着“硕士博士不如本科”的印象。企业招聘时,常常更青睐可塑性强的本科毕业生,而非领域过于专业的研究生。


其结果是日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顶尖人才外流。2021年,日本著名化学家藤岛昭率团队集体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双非的上海理工大学可以提供1.5亿人民币的经费,而东京大学年科研经费仅约11亿人民币,引发了日本国内关于“人才流失”和“国家不重视科研”的激烈讨论。


最后总结一下,说教育是一种投机,并没有任何贬义,只是说它的收益不确定,教育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场“投入无上限而回报不确定”的投机,最终不免陷入集体非理性。虽然这种投入于国有利,但如果个人回报持续低迷,“教育无用论”终将蔓延。或许,唯有引导预期,视教育为保险或期权,方能在不确定中寻得理性平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