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之刀”这一说法,形象地描绘了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期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影响力。马斯克通过其在社交媒体上的高调发声,以及在电动汽车、太空探索等领域的商业成功,对美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显著影响。他批评了一些他认为阻碍创新和自由市场发展的政策,并倡导更开放的监管环境。此举引发了关于政府职能与私营企业角色边界的大讨论。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这种企业家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做法能够促进科技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批评者担心这可能削弱民主程序,导致政策偏向于少数利益集团。此外,马斯克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于个人权力如何影响公共决策过程的广泛思考,促使社会各界重新审视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
总之,“马斯克之刀”不仅是一场关于具体政策调整的争论,更是触及到了美国政治体系运作方式及其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
上周,世界首富马斯克在华盛顿发起了一场“裁减风暴”,甚至表示许多美国政府机构应被彻底清除。这场以“反浪费、反欺诈”为名的改革引发了广泛争议。
2月11日,马斯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面,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落实联邦政府的“劳动力优化”指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规定政府机构每离职4人,最多只能招聘一名新员工。政府效率部获得了相应的“招聘批准权”,这被视为特朗普进一步授权马斯克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2月10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命令,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是马斯克为华盛顿“瘦身”的第一步。特朗普称该机构由激进的疯子经营,必须将其关闭。此举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裁撤瘦身”浪潮。
马斯克表示,到2026年,政府效率部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1万亿美元的联邦赤字。几天后,约200万名联邦政府雇员收到了预警邮件,鼓励他们接受自愿离职计划,并承诺继续领取工资至9月底。据报道,已有至少75000名联邦员工接受了这一计划。消费者金融保障局、联邦行政研究院和军事学院监事会等机构也经历了裁员或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