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
环保很好
体验不好
在iPhone 17系列发布的节点上,另一台值得说道说道的手机也悄然登场了——Xperia 10 VII。
作为索尼大法的最新力作,这台手机的配置没啥惊喜,但却有些惊吓——在它的包装盒里,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USB-C数据线。
没错,不只是充电头,现在连线也要自己买了。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这是手机行业去掉充电头的第五年,手机里的配件越来越少,盒子越来越轻,这背后藏着一套逻辑自洽的商业叙事,一出将「环保」与「生意」完美捆绑的剧本。
只是回过头看,为这个剧本买单的,好像一直只有消费者。
环保和成本,一场「双赢」的生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2020年,苹果在iPhone 12系列上首次取消了标配的充电器,以及USB-C接口的EarPods。
当时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为了环保。
苹果的原话是,全球已经有超过20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以及数十亿个第三方充电器,继续附赠新的,只会造成巨大的电子浪费和碳排放。
而仅去掉充电器和EarPods,每年就能减少超过200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马路上少了50万辆汽车。
5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密歇根州(以底特律为代表)汽车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1960年的底特律,是当之无愧的汽车之城
而「环保」的故事,也依然讲得动听:每一台手机,都为地球做出了一点贡献。
类似的描述,反复出现在苹果每年都会发布,且极为重视的《环境进展报告》(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中。
在苹果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面前,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少个充电头似乎是值得的。
但对于厂商来说,不光嘴上全是主义,心里也没少了生意。
减少充电器,直接带来的是每一台iPhone的物料成本下降,但这只能算蝇头小利——更为省钱的,其实是iPhone包装盒的体积肉眼可见地缩小了。
在iPhone 12系列发布会上,苹果的环境、政策与社会事务副总裁Lisa Jackson曾透露一个细节:包装盒变小后,每个运输托盘可以多装70%的iPhone,这意味着单次物流的运输效率暴增,运输成本巨幅下降。
(只是,节约的成本有多少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往往就不提了。)
企业节约了配件的物料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还顺手给自己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他厂商看到苹果这么操作,里子面子都赚了,自然是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环保」风潮席卷了整个手机行业。
但俗话说得好,钱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举措真正的魅力,是让厂商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点。
环保再生,生出了新市场
我们还是拿苹果举例子。
iPhone 7砍掉3.5mm耳机孔的时候,理由是「为了给内部堆叠腾出更多空间」,到了iPhone 12系列,EarPods更是被直接砍掉,不再随机附送。
而与这条时间线并行生长的,是一台传奇设备——AirPods。
当3.5mm耳机孔消失,EarPods被挤到和充电器抢位置,再到彻底消失,苹果顺理成章地把用户的视线引向了AirPods。
一个原本属于用户的标配权利,被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消费需求。
这个需求,被并入了可穿戴设备类别中,从2024财年数据来看,这一板块全年营收高达398亿美元,超过了Nike,也超过了可口可乐。
而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预测,AirPods将在2026年,也就是它的十周年,达成累计营收1000亿美元的大关。
省下一根耳机线,既减少了碳排放,满足了环保,又创造了新需求,赚到了一整个产业,这可比省成本来得快多了。
到了iPhone 12取消充电头,故事的剧本更加纯熟,苹果说「你们都有充电头」,但它没说的是,大部分用户手里的,还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5W「五伏一安」,而iPhone 12系列已经支持20W的快充。
想体验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请额外购买我们的官方快充头,或者选择第三方品牌。
最新的iPhone 17系列也没有摆脱这种荒谬的矛盾——随着最新的这代iPhone一起出现的,是一个支持PD3.2动态功率调节技术的充电器,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但没有任何意外,这款在未来可以更好保护电池健康度的充电器,没有出现在你的iPhone 17系列包装盒里,而是以329元的价格,在官网配件区静静地等着你。
你看,这样一来,又满足了环保,又直接催生了一大批配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真环保,但体验真不好
实话说,以上的举措,的的确确为环保做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涌现了相当亮眼的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典范。
但它依旧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厂商做的这些事儿,不仅没太让利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就拿已经减配掉的充电器来说,如果你手上没有充电头,或是换机跨度较大,手上只有A口充电头,抑或是给家里的老人买iPhone,可能就要遭罪了——
要是没有提前准备充电头,那么你在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甚至没办法给iPhone充电。
别惊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从iPhone 12系列一直到iPhone 17系列都有人踩过这类坑。这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相当大一部分老手机钉子户,在换机时真实存在的痛点。
而回看iPhone 2G,苹果巴不得将所有配件都塞进去,只为了你能拿到iPhone,就顺顺利利使用。
这种体验上的滑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但今天确实已经被很多用户「自适应」了。
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些畸形——
我们花钱买到新手机,一部分必需的配件却不在包装盒里,甚至连基础配件都正在逐渐被去掉。
初衷不错的「环保」,对于消费者来说,慢慢变成了体验杀手。
这合理吗?
当环保的大旗,最终成全的是厂商的名利,而用户只得到了更昂贵的换机成本,和更差的用机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慷他人之慨呢?
在缕清手机减配的历程,以及背后的生意后,让我们聊回到开头索尼的做法。
五年的温水煮青蛙,让取消充电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索尼可以肆无忌惮地更进一步,将现在包装盒里的「独苗」也给去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照此下去,恐怕我们以后拿到的新手机,不仅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充电头、耳机,甚至还要连充电线也准备齐全,才能获得正常体验。
虽然这个担心颇有滑坡谬论的嫌疑,但在商业市场,底线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中被突破的,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
作为消费者,我支持环保——我愿意为更可持续的技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买单。
但我反对以环保之名,行成本转移之实——如果所谓的环保,最终只是让那些本应在手机盒里配齐、到手就能用的东西,变成要付两次、甚至三次钱的商业游戏。
那就不是环保,而是算计。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简历投递邮箱
hr@ifanr.com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