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 (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
在一个日益被经济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和科技加速所定义的世界里,全球超富家族正在通过设立家族办公室(以下简称“家办”)来帮助自身在“动荡的水域”中稳健航行。
近期,家办新智点访谈了单一家办Globaltec Capital CIO、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乔希,围绕家办的战略性资产配置、投资收益目标、以及亚洲家办的进化方向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乔希看来,家办的核心使命并非短期使资产规模翻倍,而是长期保值增值与跨代传承。从owner主导到机构化,家办的进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市场的教育,更需要专业CIO的引领。一个真正机构化的家办,不是追逐超高收益的幻想,而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为家族财富找到清晰的方向和长期的韧性。
以下是乔希的核心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智汇社」下一次主题学习日活动将于10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将围绕「财富管理与家办治理」与「价值增长新路径」两大核心议题,邀请资深实战派专家分享前沿经验,与各位会员深度交流。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活动我们还将深入走访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聚焦AI标杆产品,洞察最新迭代方向与行业趋势。
诚邀各位单一家办负责人、超高净值个人和计划成立家族办公室的专业人士加入「智汇社」,与同频“智”友共探家族财富永续之道。
战略资产配置
战略资产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SAA),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整体资产进行事前规划的“宪法性”安排,其核心在于通过5-10年的长期视角,确立各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战略性资产配置是家办投资决策的基石,既决定了资产的长期表现,也决定了家办的配置逻辑。然而,家办从业者对这一理论往往知之甚少,即便听过也鲜有真正做到。
对于家办而言,要想建立起有效的战略资产配置框架,前提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团队需要能够综合考量家族的长期目标、现有资产配置状况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的配置方案。更为关键的是,家办必须设立明确的投资纪律,并在长期中坚定执行既定计划——这并非易事。
在这一过程中,CIO是家办的核心角色。他既要赢得家族的高度信任,又要掌握实质性的投资决策权。从人员画像来看,一名优秀的CIO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真正主导并落地家办的战略资产配置。
值得强调的是,CIO与家族之间的信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年磨合、持续互动以及业绩逐步积累。同时,CIO还肩负着投资者教育的职责,帮助家族成员理解并接受这套“反人性”的资产配置逻辑,从而保证战略框架的贯彻与延续。
资产配置框架本质上是一个反人性的产物。如果CIO缺乏系统化的投资教育与训练,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并贯彻这一逻辑。
这一过程可以类比高尔夫学习:非专业人士初学时,握杆和挥杆的姿势往往不够标准;唯有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与调整,才能逐渐达到规范化和专业化。对顶尖CIO而言亦是如此——他们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为家族建立并长期执行投资框架,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教育和反馈。
目前,Globaltec Capital的投资体系继续向着分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投资组合层面:资产类别覆盖私募股权(早期直投、VC、成长期投资,私募并购)、私募信贷、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市场上常见的大类资产均有涉足。
·分散化层面: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实现多元化配置包括资产类别,行业,地域,币种等方面。
·在投资决策层面,目前家办在一级市场的直投&GP投资中,借鉴引入了FOF&GP的投资决策流程,设置了「双重·投资委员会」模式,确保决策审慎。
具体而言,在项目准备阶段,投资团队需先获得投资委员会成员的初步认可,进入深度尽调。随后,项目进入投资委员会第一轮讨论,基于反馈开展第二轮尽调。若项目最终符合投资标准,则进入第二轮讨论与决策环节,完成最终拍板。
在二级市场方面,我本人作为Single PM,会综合考量投资集中度与风险要求,独立完成资本分配,以确保整体组合的稳健性与灵活性。
家办的投资目标
Globaltec Capital的长期投资目标是实现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在整个资产组合层面达到高个位数收益。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目前整体投资组合的IRR已显著高于既定目标。这一成果既得益于战略资产配置框架和正确的投资决策,不可否认也包含一定的运气成分。
从本质上讲,家办的实际收益率与其风险承受能力、各类资产间的相关性以及波动性密切相关。
目前,如果一个超高净值家族仍在追求例如20%的年化收益率,几乎可以预见其投资组合难以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全球化。
从大类资产的长期回报率来看,无论是投行的长期资本假设(Long-Term Capital Assumptions),还是家办与学界常用的数据,都表明没有任何大类传统资产类别能够在不加杠杆的情况下长期实现超过20%的收益率。即便家办投资风险最高的股票资产,其年化回报率也难以达到这一水平。
若家办执意追求20%的年化收益率,路径无非两条:其一,加杠杆;其二,集中投资。例如家办将大量资金投入单一行业或资产类别,或许能在短期内实现高收益,但这是一种特别激进的财富目标,必然伴随巨大的集中风险。因此,对于以保值增值为首要目标的家办而言,这样的收益预期并不现实。
事实上,大多数家办包括我们在内,都很难做到专业化和机构化的风控隔离。在许多投资机构中,风控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部门,却往往是最关键的环节。但对于家办而言,大多数团队人数不足4人,很难专门设立风控岗位。
因此,战略性资产配置本身就是家办最核心的风控手段,它决定了投资的“方向”。在既定框架内,即使出现一定偏差,整体回报与波动仍能保持在可控区间。
就像从北京前往上海,战略性资产配置确定了方向是由北向南,并大致选定了交通工具。只要方向正确,哪怕途中出现绕行,最终仍能抵达目的地;但若方向错误,目标上海最终却走到了沈阳,那才是真正的风险和决策性失误。
亚洲家办如何进化?
对比海外发展成熟的家办,据我观察,亚洲家办在外部与内部两方面仍需进化:
一、外部:沉淀
在财富尚未沉淀之前,家办很难建立起成熟稳健的体系。沉淀意味着跨代传承、意味着经历波动与损失,唯有如此,家族才会主动寻求专业化的资产配置。
目前,家办是一个极具热度的话题,不少初创企业家也在尝试探索,但大多数难以真正搭建出完善的家办架构。一代企业家在资产把控和认知视野上存在局限,更容易依赖个人判断和路径依赖。家族只有在经历了跨代传承与资产大幅波动之后,家办才可能真正走向制度化、专业化。
二、内部:人才
专业化家办的关键在于人才。CIO作为家办的核心人物,需要既具备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又能赢得家族信任。在现实中,亚洲家办普遍面临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我接触过许多亚洲家办发现,大多数仍缺乏机构化水准,主要原因在于人员配置不足,难以吸引顶尖投资人才。作为新兴领域,亚洲家办行业鱼龙混杂,甚至出现部分“伪家办”打着家办的招牌行骗,损害了行业声誉。
过去,业内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家办的教育课程或培养路径。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成立了家办专项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培养人员专业化素质、理论基础框架,为家办行业输送更成熟的人才,助力行业发展。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