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深刻认识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握发展未来产业的科学方法论和实践要求,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把握产业发展实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实质是一个发展命题。
这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动力。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说到底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进而加速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当前,已有大量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和进入成长期的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激发创新活力中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形成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广泛渗透,推动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进一步发挥其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赋能能力,能够推动现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焦点。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并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快建设产业孵化器,以期抢占发展先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
深入理解实践要求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贯穿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应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系统谋划,有序有效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走深走实。
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多样,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必须坚持从本地区现有“家底”出发,立足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发展特点,遵循创新规律、市场规律、治理规律,充分挖掘发展潜能,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有长期战略价值、有产业发展基础、有技术创新驱动、有市场需求拉动的产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坚决防止不顾客观实际搞一哄而上、泡沫化,避免盲目投资、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
坚持把握节奏。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把握好时度效。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用户培育、市场开拓等多个环节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坚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推动未来产业从一颗“种子”逐步成长为一棵“大树”并发展成一片“森林”。
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方法论和实践要求。未来产业的发展涵盖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等全产业链条。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既要抓住创新策源这个关键环节,实现基础研究创新和应用技术突破,又不能忽视其他环节的稳步推进,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处理好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或只顾未来产业的发展而忽视新兴产业的建设,要坚持融合互促、协同发力,形成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联动并进的发展格局。
找准重点系统推进
未来产业的孵化培育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发展具有高成长性、技术具有多路线迭代性,需加强谋划布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健全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优化规划布局。“今天”的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应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从时序上看,可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程度的变化,从近期、中期、远期分阶段梯次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近期重点围绕商品化生产与市场推广,在若干有条件的重点赛道率先实现突破,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标杆;中期重点围绕技术熟化与产品转化,在若干基础较好的先导领域全面推进,打造未来产业集群;远期重点围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策源力,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空间上看,应引导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未来技术产业化与重点领域未来化,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布局,通过错位发展,探索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例如,东部发达地区可瞄准前沿技术,依托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打造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则应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孵化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
加强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事关未来产业发展成败。应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实现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推动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重点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引领技术变革方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建立开拓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机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健全保障机制。政策支持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不可或缺。培育未来产业需要资金的密集投入、长期投入,应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引导政府相关机构、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强对未来产业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应用场景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再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金融服务的支持,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保障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序性、稳健性,培育与治理至关重要。应探索建立“边孵化边调整”的引导机制,打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相关组织、龙头企业制定未来产业技术标准规范;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治理监管机制,建立适应性、柔性监管体系,强化对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严守底线与红线;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与社会氛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光俊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