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通过奏响规划、建设、服务“三部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首先,在规划方面,兖州区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精心编制了涵盖景区布局、交通网络、配套设施等多方面的旅游发展规划。这不仅确保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为后续的建设和服务提供了科学指导。
其次,在建设阶段,兖州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增设停车场、优化旅游标识系统、提升公共厕所等设施,同时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使游客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享受智能化服务。
最后,在服务质量上,兖州区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权益,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通过上述措施,兖州区正逐步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兖州区紧盯文化传播新载体、文旅消费新空间,立足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促进经济发展,奏响搭载体、拓内容、串链条“三部曲”,将小剧场打造成为旅游公共服务大驿站,形成了城乡一体、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新体系,实现了游客满意度和居民幸福感“双提升”。
以小见大搭载体 奏响“前奏曲”
该区按照将小剧场打造成为提供旅游公共服务大驿站的目标定位,聘请院校专家组成“智囊团”,提出小剧场改造提升预案。通过科学研判,形成实施方案,采用专班推进、专项保障、专人负责的工作方法,严格执行既定方案,确保一套方案建到底。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小剧场大驿站27处。
该区引导小剧场活化利用闲置宅基地、老旧厂房等闲置资源,高标准改造提升游客咨询中心、休息区、洗手间、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餐饮、购物、住宿等周边场所,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满足。截至目前,改造提升停车位3600余处、公厕80余处。
依托既有小剧场大驿站资源,该区以东部泗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西部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网为主线,突出核心居住区、热门商圈、旅游景区、文化街区、美丽乡村等重点区域,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文化旅游服务网络。
以老带新拓内容 唱响“进行曲”
潜心创作,让老剧种推出新内容。通过举办小戏小剧人才培训班、开展创作交流活动、组织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等,提高剧本创作水平,讲好兖州故事。深化与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团体、专业艺术演出机构合作交流,邀请知名曲艺家、演出团体入驻小剧场,提升服务质量。《清官牛运震》《三花闹春》《麦香管口村》《情系长条井》等10余部原创小戏小剧荣获国家、省、市多项荣誉。
你点我演,让老舞台迎来新编排。依托“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以及社区发布剧目征求意见表、演出信息等传统方式,推行你点我演服务新模式,实现演出精准供给。科学安排演出时间,兖曲社等景区内小剧场全时段开展演出活动,满足游客全天候观演需求;乡村非遗小剧场、家庭小剧场将演出时间调整至用餐时段及夜间,以便满足游客茶余饭后休闲需求。
科技赋能,让老景观焕发新活力。探索跨界融合,以兖州八景为载体,结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增强现实等软硬件技术,充分诠释和表达兖州文化,提升旅游项目体验性、互动性,开拓旅游市场新空间。通过兖州头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开展线上直播,为游客提供足不出户观兖州的“云体验”,打开文化旅游新方式。
上下联动串链条 共谱“协奏曲”
把准上游,拓展旅游一线服务功能。聚焦旅游产业链上游,将小剧场大驿站打造成为全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应急药品、图书阅览等服务,形成了具有兖州特色的“文旅惠民”“双曜相会”等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紧盯中端,优化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在常态化剧目演出基础上,定期举办非遗传习展演、文化讲座、文艺展览、研学教育等公共文化活动,通过传承与创新、互动与交流,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区小剧场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惠及线上线下游客90万人次。
锚定下游,提升旅游产业致富能力。依托小剧场大驿站,推动文旅与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在剧场开设旅游商品展销专区,招引御桥香油、樱源肉食、美荻斯坚果、端信东葛辣椒酱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五谷画、和兖绣、凤之羽汉服等10余种文创产品入驻,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截至目前,带动土特产品及文创产品销售1200余万元,惠及游客60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