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做流量配套,有人在建设一个大家庭。”
——张远航,于浙江丽水800里瓯江畔
一、流量来了,接住泼天富贵
国内外社区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印尼巴厘岛,到泰国清迈、越南岘港、马来西亚槟城、尼泊尔博卡拉和墨西哥,这些社区往往开在大家天然就愿意前往的地方。
对于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哪怕距离第一波中国数字游民出海已经几年了,小伙伴们回来后都没有带回来那些国外社区的名字。
哪怕你是一个“老游民”,在社区八卦传递如此迅速的情况下,都很少知道几个国外社区的品牌,一只手都数不出来。
大家带回来的,其实是一个个地名。
大家奔赴而去的,其实是那片土地,而非社区本身。
@巴厘岛乌布,数字游民海岛上冲浪和瑜伽
如果这些国际数字游民社区都开在一个陌生城市的陌生小镇上
你还愿意去吗?
住在国内数字游民社区的小伙伴们,经常有人想去巴厘岛,但普遍不知道去巴厘岛的哪家数字游民社区。
国内不一样。
在国内,安吉、丽水、黄山都是数字游民的新晋聚集地,但凡有数字游民说想去这里,他其实想去的是DNA、DN余村,是52赫兹、Cohere,是DN黄山、NCC黄山,而不是在那里找个房子住也行。
随便找个房子住当然不太行,因为大家想住的是社区。
@越南岘港,会员制的共享办公空间
在国外,社区更多是一个数字游民伙伴歇脚的地方,像是一个数字游民配套的专属旅店。
这里有高速的网络,充足的办公桌,共享的会议室。因为适合数字游民宝宝边旅行边工作的体质,所以大家会选择这里。
只是,这样的社区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当你离开这里后,下次就不会再奔着这个它专程回来了。
因为它商业模式的本质依然是——人来了,流量来了,然后把它接住。
做的依然是100万人来一次的生意。
@黄山数字游民公社,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不过,国内的数字游民社区也是天壤之别,大家的模式都不一样。
有人是做数字游民的,做的是一个数字游民的配套,承接流量的。
有人是做社团的,运营方组织了一场场活动,运营者和社区成员分离,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很辛苦的“活动策划执行公司”。
有人是做社区的,目标要做“一万人来100次”的社区,共建共创共治共享,社区伙伴的粘性和认同度都很强,大家把社区当成家。
有人是做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一切都是自下而上涌现的,就像这真实社会的缩影。
大家百花齐放。
@大理,扎根这里的老一辈旅居者开生态农场
二、我们在乡村造了一个漩涡
当代的中国乡村是不吸引人的。
这应该是个共识,因为人口净流出才是中国乡村的常态。
如果这里本身就吸引人,那早就天然形成了一群又一群的旅居的聚集地,就如大理、丽江、拉萨、阳朔、景德镇一样。
画家之于画乡,正如陶瓷手艺人之于景德镇。
我一直觉得景德镇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一个地级市,一座景德镇陶瓷大学,一个传承千载的手工艺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产业、独特城市文化,这里不仅吸引众多游客,还吸引了众多旅居者慕名而来,留在这里。
@景德镇,一场随时随地开启的陶瓷聊天
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乡村造了一个漩涡。
我们不是承接流量的,而是靠自己去吸引人的。甚至,我不愿意把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称作流量,这抹杀了个体的鲜活。
因为我们做的社区,就是在做社交。
一位位根本不知道小区门对门的邻居该怎么称呼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回了消失的附近,找回大家庭对个体的支持,找回最真挚的人和人之间的温情。
@香港,“城市越来越大,我们却越来越孤独”️
一个是陌生人社会,一个熟人社会。
关系不同,就是一个空间和一个社区最大的不同。
一个是充满博弈的,是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和商家间关系。另一个是充满人情的,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员,大家一起共创出来这个社区。
@丽水大港头镇,本地小朋友眼中的山水⛰️
就如大家问我社区感是什么?
我常举的例子,就是我亲眼看见过的经典一幕:
“相处久了,大家都太熟络了。站在厨房,大喊三声‘盐盐盐’,就有小伙伴递给你,大喊三声‘油油油’,也有人递给你”。
甚至说,在社区厨房,你什么菜什么调料都没有,都能通过共享区的食材做出一盘菜来,这就是我在社区里见过的真实一幕幕。
而正是因为有这份人情味在,因为有社区里大家的相互看见与支持,因为这份家一般的温暖,所以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乡村,愿意在这里住得久一些,甚至愿意把家搬进乡村。
我们播种下了一颗种子,调节土壤气候环境,通过将一片冷冰冰的空间建构成社区,靠“社区”本身去吸引人,聚集人,留下人。
我们希望可以因为有我们在,而让中国乡村变得更好一些。
这是我们造的漩涡。
@最好的教育,是年轻人生活在一起
三、社区是一个大家庭
社区是什么?
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社区伙伴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对于这个大家庭,ta的固定门槛只有一个:
你是否在这里住了7天。
@丽水52赫兹,小伙伴分别前的合照
7天是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下,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每个社区伙伴的最短时间。
剩下的部分就是每个人的自我认同了,你是否认同这些人,你是否认同社区文化,这都共同决定了你是否认同自己属于这里。
很多小伙伴对“数字游民”这个词是没有身份认同的,但很认同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大家自发在为社区这个大家庭做一点事情。
比如有人给社区买了锅,有人在社区里开设了一个共享零食柜,有人留下了瑜伽垫,有人跑遍邻里只为之后的数字游民伙伴们多谈几个手艺折扣,有人自发在这里发起了一场场活动......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有人会在新伙伴到来时热情欢迎,有人会在其他伙伴违反社区公约时及时提醒,也有人默默把私人物品共享出来,然后,就形成了共享零食区、共享洗衣液区、共享调料区、共享食材区......
“共享”,这是每一个社区伙伴都熟悉的词汇。
社区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文倩的分享会,聊聊黄山、屏南、丽水️
社区和一个单纯住宿和办公功能物理集合的空间是有区别的,社区不是酒店民宿,不是城市里的小区,不是青年公寓,更不是社团。
社区不是酒店民宿青旅,酒店是100万人来一次,社区是1万人来100次。
社区不是青年公寓,青年公寓和当今的小区,大家门对门都是不打招呼的,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社区更不是社团,社团是自上而下的,它要组织,要打造。
社区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种下种子,保护好适宜的环境,就会长出来的。
@圣诞快闪,小水送给每个人的手绘画
青年共创社区倒是有点像青旅文化的延伸,因为当年酷爱喜欢住青旅的那帮人,他们就是奔着社交去的,奔着认识人,听到不同的故事。
但青旅和社区依然很不一样。
青旅你不会去第二次,但社区是可以吸引人专程回来一次又一次的。开在村里的青旅你不会考虑在这里住上一年,但开在村里的社区是有不少人愿意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把这里当成家的。
52赫兹不坐班社区开放还不到半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小伙伴第四次回来了,他每次回来都要住7天以上,甚至一个多月,这样的例子很多。
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家本来就是一个可以随时回来的地方。
@丽水,52赫兹的小伙伴们在一起✌️
异化的起点,就是工业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分离。在社区,我们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我们同吃同住同玩耍,慢慢处成了一家人。
祝福大家在这个充满异化的世界里,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远航,作者:张远航
上一篇:法国总理,为何突然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