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菇香四溢。10月6日5点,罗源县起步镇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出菇房内一派繁忙景象。采摘工林妹莲麻利地将鲜嫩的秀珍菇装进筐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国庆行情特别好,秀珍菇价格比平时高,我们忙着多采收、多供应。”天刚亮,一筐筐新鲜采摘的秀珍菇已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秀珍菇产业是罗源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经过30多年发展,罗源秀珍菇远销全国各大城市,高峰时期,罗源秀珍菇市场份额一度占到全国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秀珍菇之乡”。作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规模化种植基地,起步镇肩负着国庆期间全国多地菌菇供应的重要任务,为保障节日市场“菜篮子”充足、价格稳定,当地1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早早制定生产供应方案,借助“当家”菌种“秀64”全力提升产能。
智能菇房采收忙
在创鲜农业的智能化出菇房内,温度精准控制在18℃,湿度保持在90%,朵朵秀珍菇茁壮成长。“国庆订单早已饱和,现在每天满负荷生产。目前我们供应给收购商的秀珍菇,4.5斤一包的价格是37元,折算下来一斤约8元。为了按时交付订单,厂里工人都在加班加点,现在每天能生产3万多包。”公司负责人钟则銮说。
面对国庆订单高峰,企业提前一个月调整生产计划。这些新鲜菌菇通过冷链物流,12小时内可送达上海、浙江等地,15小时内直达广州、深圳,让各地消费者在国庆假期都能品尝到罗源优质菌菇。
“新建的控温控湿菇房能精准控制环境,让秀珍菇在最适宜条件下生长。”钟则銮介绍,智能化管理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品质和产量,出菇时间从70天缩短到55天。
科技育种破难题
在福建省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房内,一朵朵食用菌紧密生长,表面呈自然灰褐色,菌盖与菌柄比例匀称协调,朵形舒展优美,这个长势喜人的品种,正是新一代优质食用菌“秀64”。
“十年前,我们的食用菌种植还停留在‘小作坊’模式,那时候种菇全看天吃饭,夏天温度高,菌包容易发霉,冬天温度低,出菇速度又慢,一年只能种两三茬。”长兴农业负责人黄潘顺回忆道。
转变始于科技创新的“破局”。近年来,起步镇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中国菌物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围绕菌种选育、种植技术、生产设备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秀64’的培育,解决了罗源秀珍菇长期以来的种源痛点。”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刘新锐博士介绍,“‘秀64’是我们和罗源县农业农村局合作选育出的本土优质品种,不仅彻底解决了长期依赖引种的局面,还提升了秀珍菇菌种的稳定性,菌种质量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同时,秀珍菇栽培从传统的大棚季节性种植向工厂化栽培转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这让罗源秀珍菇真正成了无公害绿色产品,不管是品质还是市场认可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秀64”逐渐成为当地的“当家”菌种。
今年6月,黄潘顺开始种植“秀64”,切身感受到这个品种的优势。“抗逆性明显增强,成品菇合格率从75%提升到85%以上。”他表示,若产量持续保持高位,将把所有菌种都换成“秀64”。
政策扶持强产业
从“小菇棚”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起步镇食用菌产业的蝶变,既得益于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更离不开政策扶持与农户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培育重点,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在探索食用菌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提高等方面不断努力。”罗源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研发中心副主任杨睿介绍,“秀珍菇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项目投产后,菌包感染率从8%降到1%,产量翻了三番。”
目前,起步镇4家菌包企业中,2家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平均每家年产1000万袋菌包。液体菌种让单次出菇量从120克~180克提升到225克~300克,养菌时间从120天缩短到50天。
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当地依据相关文件对温室大棚建设给予补助,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同时,在三产融合上,创味食品等龙头企业研发干品、即食食品等精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
菇农们也积极探索增收新路径。黄潘顺除了种植常见菇种,还试种猪肚菇、黑皮鸡枞。“多品种种植能抗风险,同时带动更多人把旧菇棚利用起来。”黄潘顺说。
如今,起步镇食用菌产业带动从业者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高于罗源县农村平均水平,让食用菌产业成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上一篇:程伟杰:艺术界的多面手
下一篇:名创优品,站在泡泡玛特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