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陆续减持中国债,更多资金流向美国?
说来有意思,2025年上半年债券圈像打了鸡血:一边是美债价格越走越高,外资持仓在7月份冲到9.159万亿美元创纪录;另一边,外资三个月甩出3700亿元人民币的中债。冷热交替,让“资金是不是全往美国跑”成了茶余话题。
先看那边火得冒烟的美债。避险是硬逻辑。特朗普关税大棒把全球供应链搅得天翻地覆,股市跟着忽上忽下,机构干脆把钱从高风险资产里撤出来,躲进被视作“保险柜”的美国国债。
更诱人的是利率。美联储在9月把基准利率再压25个基点,落到4.00%-4.25%。利率往下,债券价格就往上,提前埋伏的玩家眼看账面浮盈,乐得合不拢嘴,这也是他们提前抢筹的底气。
此外,美元依旧是全球清算“通用钥匙”。美国资本市场盘子大、交易顺、规则透明,就算华盛顿偶尔闹情绪,资金还是爱去。另外,持仓榜单上的老熟人也在加码:日本握着1.151万亿美元继续坐头把交椅,7月还多添了38亿美元;英国账户里接近9000亿美元,单月增幅大约5%,其中不少是全球基金经伦敦转的票据。
镜头拉回国内。外资7月份一口气卖掉3039亿元中债,数字听着吓人,但放进总规模超25万亿元的池子里,只占约1%。换句话说,外部资金在中债里的份额本来也就2.3%,这一波撤离更多是局部动作,而非集体逃跑。
为什么卖?主要是套利空间被挤平。过去几年,机构靠中美利差配合外汇对冲稳收息差;到了2025年,对冲完收益率直接跌成负值,游戏结束自然拍屁股走人。再加上资产轮动——A股有行情时,债券里抽点钱去搏一把。2024年9月外资就从债市抽走1300多亿元冲向股市,今年戏码重演也正常。
别忘了,钱离开债市不等于离开中国。国际金融机构数据显示,8月份流入新兴市场的448亿美元里,约390亿美元还是落到了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占比高达87%。剩下的水流向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地,多元分散是成熟资金的常规操作。
与此同时,中国自己也在调仓。7月份官方减持257亿美元美债,仓位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这可不是“唱反调”,而是3.3万亿美元外储里常规的安全、流动、收益再平衡。更何况,美国债务现在每100天就膨胀1万亿美元,风险水位肉眼可见。
为了让市场更顺畅,监管层开闸让外资进在岸回购,提高流动性;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一再扩容,给境外投资者多一条通道;而中资银行在汇率端持续提供美元融资,缓冲短期波动。
底子依旧稳。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可韧劲尚在,政策腾挪空间也够大;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子没停。瑞银的研究还指出,中债与发达市场债券的关联度几乎为零,这种“低同步”正是全球组合里稀缺的分散利器。随着“去美元化”讨论升温,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只会更亮眼。
所以,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别被短期数字吓出一身汗。资本天生逐利避险,今天换座位明天再回来,关键还是看基本面和政策信号。用圈内人的比喻:全球市场就是一口大水池,水总爱往低风险高收益的洼地流,中美两个超级盆地谁也取代不了谁,只是水位高低时刻在调节而已。
上一篇:四季度,公募看好四大赛道
下一篇:【多彩新论】为“引资入林”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