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第一网红月饼,到底有多“土”?
创始人
2025-10-06 10:24:15
0


很多人都不敢说,现代人,对月饼真有点爱不起来了。


广式的,京味的,流心的,冰皮的;自己买的,亲朋送的,客户发的。


月饼,从七月十五吃到九月十五。一吃就是两个月,最后打嗝都是莲蓉味。


网红月饼,味道更是一口比一口奇怪,榴莲、螺蛳粉、佛跳墙。


一块月饼里包的不是馅,是劳动人民无穷尽的想象力。但味道却像主理人餐厅的创意融合菜,吃完只想报警。


眼看着就要陷入每年一次的月饼焦虑的时候。一种由简单的油纸包装,朴素的酥皮馅料组成,售价仅15块钱4个、来自黄庄这个地方的月饼。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了打工人新宠:


“五六十块钱一个的美心半岛都尝过了,这四块一个的我必须炫一包!”


虽然无论是包装还是口味,酥皮还是馅料。黄庄月饼都里里外外透露着一种不怎么精致的感觉。



但是从CBD到回龙观,从五道口到宋家庄,每个人都几乎完成了一口黄庄月饼的kpi。


Bur,这土感老派月饼,凭什么突然成为中秋第一网红?


一、黄庄月饼,月饼界的蜜雪冰城?


首先,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的“土”,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优点:


真诚憨厚、淳朴大方的性格,叫土狗型人格;


气色红润、温柔婉约的长相,叫土纯型美貌;


靠谱、低调、踏实的人,都叫土象星座……


这黄庄月饼的“土”,就土在它的朴素、接地气、不带一点装的。



京爷老G,混迹月饼江湖多年,吃过的礼盒不比他写过的石墨文档少。


前两天,他朋友圈配图,是一大包黄庄月饼。


随意摊在工位的键盘旁,油纸包装皱巴巴,像学校门口八块一个的饭团,散发着朴素气质:



底下一群人地铁老头看手机:“像仓库里发的员工福利面包。”“这月饼,看着就顶饱。”


然而,当老G打出这一包黄庄月饼不到15块的价格时,大家的想法就像上班骂老板一样整齐划一:“啥啊!啥月饼这么便宜啊!我也要吃一口!”



毕竟,这几年市面上的月饼,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动不动就礼盒装,一盒四个饼,售价却动不动就大几百;


打开来,外壳是烫金硬盒,内托是丝绒绒布,看起来很高级,好吃么,一般般。


懂得都懂,那么贵的纸盒里,装的不只是月饼,那么是啥呢?


〓 我们9块9的断亲月饼礼盒,也有这个作用!


贵只是第一宗,甜则是更让人受不了的“死罪”。


吃一口,一直从嗓子齁到心里,吞一口脖子要伸二里地,还要担心一口下去,第二天胖成安禄山。


所以,当黄庄月饼端出来的时候,打工人就像冷宫里疯掉的妃子突然被宣召,一边掉眼泪一边喊:“这真不是梦吗?臣妾好久都没见到皇上了。”


直到这个土味月饼出现,恢复了月饼的原教旨主义用途:月饼就是用来吃的!


黄庄月饼就像老家地里朴实的庄稼汉,它没礼盒、没明星、没噱头,甚至没什么广告。


它的第二“土”,就是味道,朴素厚重。


咬下一口,皮是酥的,像云南鲜花饼一样,渣子满天飞,桌子乱七八糟,


但网友一句话总结得好,“掉渣才是酥皮的尊严。”



馅料也很老派,五仁、红豆、绿豆,一键梦回童年商店的食品玻璃柜。


关键是不腻,对中国人来说,“不甜”就是对甜品的至高赞美,哪怕再普通,也能立刻加分。



当然,黄庄月饼也不是真的停留在“复古款”。


它其实也在跟着市场做花活:椒盐、椰子、榴莲、脆巧这种创意口味全都有,满足部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


但是卖得最好的,还是传统的糕点经典口味。


什么红豆薏仁茯苓、五红枸杞、山药参苓,光看就给打工人一键回血的诱惑。


和冰皮、广式月饼一对比,这种差距就更为明显。


冰皮月饼的外表精致,像朋友圈滤镜,凉凉甜甜,一口就腻;广式月饼的双黄白莲,甜到发齁,吃一小块就像交了一次血糖税。



黄庄月饼则完全反着走:直男型,皮酥、馅实,体贴。


老G调侃:“冰皮月饼是朋友圈照骗,黄庄月饼是身份证照片——丑是真丑,但能过安检。”


说白了,花样再多,它的本质没变:


还是那一口掉渣的酥皮,那一份不腻的馅料,那一张让钱包心安的价签。



当然,这个世界千人千味,有人尝了一口蛋黄味,觉得还是太齁,需要拿三杯酽茶压一压;虽然有人好不容易买回来,发现“也就一般般,和普通点心一个味”。


但这种争议往往在看到价格的时候,一切化为“尊重理解和祝福”:“还行还行,我和解了。”


不过真正让它刷屏的原因,还是价格的接地气。人可以和什么都过不去,唯独不会和钱过不去。



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被礼盒背刺,一包不到15块,掰开算下来,一块月饼比地铁票还便宜。


当一些人在一边艰难服用198元一盒的“低糖轻奢月饼”,268的“黑松露礼盒月饼”时,黄庄月饼已经用零头价格给了我们“庄门人”一点点安慰:


十几块的节日氛围也是很不错的嘛!


因此,黄庄月饼被评为今年月饼界的蜜雪冰城。


毕竟,黄庄的,才是不装的!


二、黄庄月饼,横扫中秋


要说黄庄月饼为什么能好吃?秘诀其实很简单——月饼是黄庄的老本行。


黄庄村是个地名,地处石家庄市藁城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当地就有手工制作月饼的传统。


原本,它只是村民们在中秋佳节自制自食的传统美食;


但因为实在好吃,口口相传,黄庄月饼的传奇开始流行。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月饼制作的行列,黄庄月饼的产业规模也逐渐扩大。


以至于现在,别的地方村口是麻将馆,勤劳致富的黄庄村口则是月饼厂。


规模大到有人笑称,“宫廷玉液酒是中国人的暗号,月饼就是黄庄人的摩斯密码。”



这种“全村产业化”奇景带来的好处则是,黄庄人的嘴早就被养刁了。


黄庄月饼之于黄庄人,就像胡辣汤之于河南人,热干面之于武汉人,早已成为一种日常。


当地人都是吃月饼长大的,中秋只是多吃两口的借口。


而黄庄月饼的风味,也已内化为一种“庄子味”。


皮要够酥,馅要够足,甜度得恰到好处,各种馅料配比合理,最好是现做。


这种口味标准没写在说明书上,都写在村民的嘴上。



现在,黄庄月饼早就是“谁家中秋不买一袋”的必备品。


老一辈人说,这东西就是“柴米油盐之外的第五样”。


在她们心中,黄庄月饼的口碑很简单,不花哨,不骗人,量大管饱,就俩字——实在


没有广告投放,没有明星代言,更没有联名包装,唯一的传播方式就是,“我家/我对门/我们小区那谁谁买了说好吃”。



可真正让它“出圈”的契机,并不是黄庄自己,而是互联网和贪吃的大学生。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嘴最刁,没有发现不了的美味。


大概几年前,有大学生被河北室友带的黄庄月饼惊艳了味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联系人到朋友圈再到微博抖音小红书,有人直呼:“终于找到中秋节和我有关系的月饼。”



从那以后,黄庄月饼的扩散速度简直惊人。


这里从本地人的家常点心,一下子变成了打工人、大学生的节日奶嘴。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理由又多了一个,有的人慕名而来,前往黄庄本地,直接把一小村庄买成第五大道。


月饼店门口,长长的人龙从大门口蜿蜒到马路对面,月饼被抢成labubu。


本地人奉命出门买月饼,看了下店门口的人潮长吁一口气,“算了,中秋节月饼就让给你们外地人吧。”


甚至县城里的商超、批发市场也能看到整箱批发的黄庄月饼,成了节前必囤的爆款货。


看的本地人哭笑不得,“这玩意我们村人平时拿来当甜点吃,咋还被抢限购了?”


而以至于这两年中秋,黄庄人的厨房不是厨房,是一种“月饼战场”。


中秋节前夕,几乎整个村子都在加班,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烤饼的香气。


从“一个村的点心”到“全国的爆款”,黄庄月饼只用了短短一两年。


有人感慨:“以前是全村人吃黄庄,现在是全国人都在抢黄庄。”


全国人民快把黄庄的中秋节吃成劳动节了。


三、让月饼回到月饼


当然,作为“行业风口”的黄庄月饼,也伴随着“人设崩塌”的可能性。


由于火的是品类而非品牌,自然会有品质的差异。各家的生产能力、原料来源、工艺差异都可能露出裂痕。



不少本地人指出,“黄庄月饼好吃的是黄庄的某一家月饼,而非黄庄月饼。”


虽然整个村遍地都是月饼厂和月饼品牌,但老字号的几家,在当地人心中更有稳定信誉。


相比之下,那些更便宜的小厂口味则不那么稳定。


有人在网上吐槽,“买了三袋,第一袋挺香,第二袋馅薄了,第三袋干脆只剩脆皮。”



虽说“各花入各眼”,但“吃完就那样”也是不少的反馈。


毕竟月饼这一品类,不管怎么做,似乎都逃不过“还是甜”“不健康”的评价。


一枚标准分量的月饼就可能带来几百大卡,等于下班白跑一小时。



于是,大家一方面表示“这个价位不错”,另一方面又说“只吃一块就够了”。


毕竟,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黄庄月饼作为中式糕点,本就难以满足“众口难调”这道关。


更何况月饼界,本身就众口难调。


云腿月饼能不能上桌还在商榷,黄庄月饼能不能一统江湖更是两说。


有人在尝试过冰皮月饼后,会觉得黄庄这种“北方直男式”酥皮+干噎的馅料有些粗糙。


而习惯广式双黄白莲的南方朋友一口下去也会直摇头,“这不是月饼,这是面点。”



也就是说,黄庄月饼受到的是“性价比心理”的支撑,并非惊艳,而是“在这个价格区间里面还不错”。


就像蜜雪冰城的冰淇淋和柠檬水,“这个价位,解解馋得了。”


而黄庄月饼的爆火,反映的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月饼这种品类,人们其实已经倦了。


传统月饼太甜,创新月饼太癫,不光大家觉得中秋节没什么吃,连我们也觉得月饼消费好像真没什么新活可写。


这几年的月饼市场,基本可以说是“销量跳水、礼盒崩盘”。


2024 年中秋,主要门市的月饼销售额直接同比下滑 45% 以上,礼盒销量干脆跌掉一半。


星巴克前段时间的礼盒月饼风波,更是让人心梗,“这礼盒月饼就非出不可是吗?”



而这种趋势其实在 2023 年就有苗头了,销售额先掉一成,礼盒件数也缩水;


更惨的是高价礼盒,动不动 500 元、800 元的月饼礼盒,过去是送礼标配,现在直接被消费者用脚投票,销量比 2019 年少了2/3。


剩下还卖得动的,是一二百元的“亲民款”,居然还能逆势涨一成多。


换句话说,没人再愿意当买盒子的冤种了。



地方市场的情况更直观,重庆市场的调查显示,2025 年中秋,盒装礼盒销量一路下滑,大家更愿意买散装的回家自己吃。


毕竟礼盒再花哨,中秋一过就是废纸一摞;真要图个节日气氛,不如散装来得实在。


另一方面,其实并不是市场没了。


2025 年的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整个中国月饼市场规模还能达到 325 亿元,总供需量大约 41.7 万吨。


不过,现在的消费者更聪明了,谁都不想再被割韭菜。


佑禾出的三四十元一块的散装月饼,被网友造梗讥讽,高端酒店出的月饼礼盒,干脆没人捧。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对月饼的“口味审美”已经完全变了。


京东的 2025 年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消费者挑月饼第一眼看的是成分,“低糖”“无添加”“健康”成了关键词。


传统广式双黄白莲?甜得发齁,直接出局。


冰皮?好看拍照一流,但冷链麻烦,吃两口就腻。


中秋节逐渐回归家庭小团圆,大家更倾向于买水果、点心、蛋糕来代替。



当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是“不被割韭菜”,月饼就从“必买的仪式品”变成“可买可不买的小零食”。


人们需要的,本质也不是月饼,而是和家人团聚、举头望月之时,有一个能承载记忆的实物。


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但本质是温暖的。


毕竟,月亮是嫦娥的,月饼应该是所有人的。


祝大家中秋快乐,团圆幸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作者:山口大炮,编辑:杜都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