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近期在氢能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超长寿命、高效率的制氢新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无需维护的情况下连续运行超过1000小时,显著提升了制氢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项创新成果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氢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还为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标志着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技术通过优化催化剂和反应器设计,实现了高效稳定的水电解制氢过程。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氢气产量,还大幅减少了能耗和副产物生成,使得整个制氢过程更加环保。此外,其超长的工作时长意味着设备可以长时间不间断地运行,大大减少了维护频率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一突破性进展将有助于加速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快科技2月18日消息,据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超长寿命、高效制氢新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覆盖特殊保护层,使催化剂在制氢反应中能够连续工作超1000小时。这一突破让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成为可能。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为破解催化剂稳定性瓶颈,开发了一种新技术: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构建稀土氧化物纳米覆盖层,形成纳米级保护盾”。
这种结构可选择性覆盖载体表面的冗余位点,实现对关键催化剂界面的精准保护。实验数据显示,在甲醇-水重整制氢反应中,该新型催化剂成功稳定工作超过1000小时。
更令人惊叹的是,该催化剂的活性超高,实现了超过1500万的催化转化数。
这项研究突破了催化科学中的稳定性瓶颈,首次在不降低催化剂活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高稳定性的界面催化剂设计,为贵金属催化剂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预计未来将在绿色能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