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10月5日讯(记者 刘梦然)近期,“内卷式”恶性竞争正被密集发声打击,与此同时,锂矿开采权整治风暴持续推进,二者共同从根源上重塑着锂电行业的生态格局。这标志着行业“反内卷”已从政策倡导阶段,正式迈入实质性产能出清与结构优化的新周期。
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关于锂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明确将“反内卷”精神落实到锂产业层面。这是继国家层面点名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规范竞争秩序后,锂电产业首次以行业自律形式,明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有序发展的重要方向。
财联社记者综合受访锂电企业和行业专家获悉,未来一段时间,锂电行业将主要沿三条路径进行深度调整:其一,监管与合规将成为行业准入门槛,合法合规的资源型企业将率先受益,这一趋势在锂矿环节已尤为显著;其二,成本优势被重新定义,企业能否在全成本框架下保持盈利成为新考题;其三,研发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关键,持续的技术优化和产品升级迭代确保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中央密集喊话到矿权整治落地,从行业倡议到企业战略调整,一个由政策驱动、企业响应、市场认可的良性闭环正在加速形成。锂电行业的“反内卷”大潮,已全面席卷而来。
同质化和价格战伤害产业链
过去两年,锂电材料企业一度深陷“量增价跌”的经营困境。尽管下游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带动主要材料出货量保持可观增速,但供给端的超预期释放导致严重过剩,过去几年(尤其是2023年)产品价格呈断崖式下跌。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小兵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锂电内卷的直接表现是价格战,其次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数据显示,2024年锂电池出货量规模是2020年的8.3倍,2024年底锂电各环节产能较2020年底增加了10到25倍。高小兵认为,各环节常规通用产品产能过剩,为提升产能利用率,新老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策略抢占市场。对下游锂电池客户而言,其对上游供应链产能情况很了解,所以一度以招标形式购买关键原材料,以价低者中标为原则,这进一步加剧价格竞争。
同质化严重的体现是,2024年只有5家以内企业能稳定生产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到当前国内已有近10家企业能稳定供应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
当前锂电行业正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价格战硝烟弥漫。头部企业为稳固市场份额,依托规模化优势持续压低电芯报价,磷酸铁锂电芯均价已跌破0.5元/Wh关键点位,较去年同期下挫超30%。中游电池厂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行业平均毛利率同比收缩,二三线企业更出现单季度亏损。
据各方2024年财报数据,2024年正极材料行业总产值为2096.2亿元,同比下降34.9%,已较2022年高点腰斩。A股14家主要正极材料上市公司过半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
大扩张伴随“低水平重复”
锂电行业为何出现内卷?高小兵表示,直接的原因是2021到2022年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一大批新进入者涌进赛道集中新建产能。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例,2020年及之前生产企业不足20家,到2023年底有设备产能的磷酸铁锂材料企业超过80家,同时,已有的规模企业也在集中扩产,包括全资自建、与下游客户合资等。随着2023年第二波新建产能路线投产,造成2023年至2025H1产能结构性过剩。
安泰科镍钴锂事业部经理范润泽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作为核心原材料的锂资源需求激增。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电池生产国,对锂的需求迅猛上升,导致锂价一度大幅上涨至60万元/吨。
为保障供应链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国内锂资源进入快速开发阶段,整体基调是“能快则快”,以应对短期供需矛盾和产业安全焦虑。
然而,随着锂资源开发热潮的推进,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除了生态问题突出、资源开发与地方治理矛盾之外,更直接的冲击表现在“低水平重复”,单纯追求产能扩张,容易导致低效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不足。
对于防范价格战蔓延,头部企业正在调整策略。天齐锂业(002466.SZ)在回复财联社记者时表示,销售方面,主动放弃低端、低价的散单,通过定制化产品提升附加值,把竞争焦点从价格拉回到品质与服务;公司主动退出部分低价散单市场竞争,参与高能量密度电池原材料等高门槛定制产品,把商务谈判焦点由“每吨便宜多少”变成“指标如何共创”,让技术、服务成为议价新维度。
范润泽也认为,高质量的锂资源开发,不仅指资源本身的品位与可持续性,更包括提取技术的先进性、成本控制能力、绿色低碳水平以及与下游电池产业的协同性。
锂资源供给之变
基于锂矿环节的矛盾现状,锂电反内卷动作第一记“重锤”,便砸向此环节。今年8月上旬,宁德时代(300750.SZ)控股的枧下窝矿因采矿证问题宣布停产。公开信息显示,该矿山年产能达10万吨LCE(锂碳酸当量),占国内碳酸锂产量约11%。
受此影响,碳酸锂期货与现货价格双双反弹,有行业人士指出,碳酸锂价格反弹,或将扩大矿商利润空间与增加供给。
实际上,“反内卷”的论调有迹可循。7月1日,《矿产资源法》修订版正式实施,锂被首次明确为战略性矿产,审批权限收归中央,实行保护性开采。这意味着,过去地方层面的宽松操作空间被压缩,产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最典型的案例是江西宜春的云母矿风波。行业人士认为,新版《矿法》要求这些矿权必须重新提交储量和品位报告,纳入合规化评估,这并非“一刀切”封杀,而是要通过制度化手段清理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行业门槛。
短期看,这一轮清理造成阶段性供应扰动,成为三季度碳酸锂价格波动的直接推手。需求端新能源车与储能的稳健增长,进一步强化了价格韧性。长期来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将使未来新增锂矿供应更加集中和可控,“谁有矿,谁有证”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第一道门槛。
对于拥有海外优质资源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利好信号,如天齐锂业在澳大利亚、华友钴业(603799.SH)在津巴布韦的锂矿项目,均具备稳定的合规性和规模优势。但对于依赖灰色空间运作、缺乏矿权储备的中小企业,则将在清退潮中逐步边缘化。
一位产业链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称,资源和证照壁垒正在无限放大,未来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与议价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他认为,在“反内卷”语境下,碳酸锂的价格中枢正逐渐上移,此前行业普遍认可的现金成本约为6.8万元/吨,但在新版监管体系下,企业必须计入矿权维护、环保投入、合规审核等隐性开支,全成本上升至7.8万元/吨左右。市场也已给出验证。近期碳酸锂期货在7.8万—7.9万元/吨附近横盘整理,显示产业链和资金面都认可这一新锚点。
不过,新的周期并不意味着价格将无限上涨,“反内卷”真正的价值在于加剧分化,龙头凭借一体化产业链、资源自给和合规优势,能够穿越周期;而高成本、无资源的中小企业则将被加速淘汰,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破“卷”需多管齐下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过去三个月,高层会议频繁提及“内卷”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涉及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多个领域。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与《求是》文章提及:“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在锂电行业,8月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和中国塑协电池薄膜专委会等先后发声响应“反内卷”的政策导向。
无论是高层,还是行业自身都明确释放信号,希望督促与引导产业从无止境的价格战转向高质量发展。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非常驻资深研究员施涵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市场正在从“锂资源量的竞争”转向“绿色、低碳、高标准锂产品的竞争”,对于天齐锂业等头部企业而言,需要加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通过固废资源高值化利用、再循环体系建设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挥产业优势。
一位锂电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称,价格的波动仍在所难免,但行业格局的重塑正在为估值修复和盈利改善奠定基础。此前,在价格战拖累下,锂电板块普遍承压,但随着政策与供给端的联动,头部企业的盈利预期改善,投资者对其现金流与抗风险能力的认可度正在修复。
为了应对行业“量增价跌”的残酷现实,锂电材料头部企业正在放弃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的传统策略,转而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开辟新赛道。天齐锂业从锂资源龙头向材料解决方案商转型,其四川眉山年产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落地,为固态电池提供关键原材料,加速下一代电池产业化。
正极材料头部企业则积极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转型。当升科技(300073.SZ)持续推进超高镍多元材料的技术迭代,容百科技(688005.SH)则通过布局锰铁锂(LMFP)等新型磷酸盐体系,长远锂科专注于高电压钴酸锂,华友钴业进行前驱体材料一体化布局。
分析人士称,这一转变凸显出行业竞争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卡位”。企业正将资金密集投向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钠离子电池、磷酸锰铁锂(LMFP)等差异化技术路线。
行业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破解当前行业因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及跨行业转型企业无序涌入导致的“内卷”困局,建议成立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并构建专利池,同时推动政府将知识产权审查纳入招商引资关键环节以减少侵权纠纷,引导企业转向自主创新或合法授权合作,最终规范竞争秩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