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手房卖不掉、金融属性退潮,金九银十楼市怎么走?
创始人
2025-10-05 21:50:23
0

十一已到,往年此时早已热闹起来的楼市,今年却透着一股“冷意”。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仍高达7.61亿平方米,即便连续6个月下降,同比涨幅依旧刺眼;而另一边,“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预期还在,不少购房者纠结不已:现在去看房会不会成“接盘侠”?这个旺季能让楼市稳住吗?

要解开这些疑问,不能只看表面热闹,得扒开供需两端的真实情况。楼市的需求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藏着三个关键维度。

需求端三大支柱

支撑楼市多年的“城镇化红利”,如今已进入“收尾阶段”。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6%,而2035年目标是70%——这意味着未来近十年,年均城镇化率增量仅0.4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0.4%的差距,背后是人口流动的“天花板”:过去靠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新房需求,现在基本见顶。像中西部一些三四线城市,新区房子盖了不少,却没人入住,就是最好的证明。增量需求的萎缩,让楼市失去了最核心的“增长引擎”。

“小换大、旧换新”的改善需求,本是楼市的“第二增长曲线”,但现在却卡在了“卖旧”这一步。

全国多个城市二手房市场陷入“有价无市”的困境: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2万套,成都、重庆等城市挂牌量更是超过20万套,一套房挂半年、一年卖不出去成了常态。

克而瑞数据显示,即便9月二手房成交同比回升11.4%,但价格仍在下跌通道——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降1.2%,二线城市降2.5%。手里的房子卖不掉、卖不上价,改善需求就成了“镜中花”,根本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新房购买力。

过去大家愿意“砸钱”买房,核心是看中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相信房价会涨,急需用钱时能快速变现。但现在这两个“定心丸”全没了——新房价格同比连跌8个月,二手房流动性枯竭,甚至出现“降价30万仍无人问津”的情况。

当“买房能赚钱”的预期崩塌,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正在加速消退。以前购房者排队抢房,现在连中介都在感叹:“客户看房很积极,但一谈到下单就犹豫,生怕买了就贬值。”

需求端三大支柱集体“失能”,意味着楼市靠自然周期自我修复已不现实。于是,“希望政府出手收储兜底”的声音越来越大,但这事儿真的可行吗?

财政紧张下,必须算清“盈利账”

很多人觉得“政府收储”就是拿财政资金救市,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各地财政早已“捉襟见肘”,没人会做赔本买卖。

收储要落地,必须满足一个硬条件——至少不亏钱,最好能盈利。而房地产的盈利逻辑,从来只有两条路:要么靠租金赚现金流,要么靠“新故事”赚升值差价。

收储要靠租金赚钱,核心是“选对房、算对账”。深圳国企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斥资50亿收购2.3万套住房,全部改造为人才安居房,租金回报率达到4.2%。这个4%的回报率,成了收储的“及格线”——只有达到这个水平,资金才愿意长期进场当“包租公”。

杭州的案例更具参考性:杭州城投通过专项债,以7-8折的低价收购商品房,再通过“公租房出租+物业费+车位租赁”的组合模式盈利。

测算数据显示,30年累计收益可达3.34亿元,对融资本息的覆盖倍数达1.45倍。这说明只要选对地段,收储租赁完全能成为稳赚不赔的生意。

想靠卖房盈利,核心是“低买高卖”,但“高卖”的关键不是等房价自然上涨,而是给房子“赋予新价值”。

2025年5月出台的《住宅项目规划设计新规》,恰好为这个“新价值”指明了方向——新规对住宅的空间舒适性、电梯配置、科技适配性提出更高要求,直接指向“房地产科技化”的新风口。

什么是“科技化住宅”?绝不是装个智能门锁、贴个“智慧社区”的标签那么简单。

真正的科技化,是让住宅成为AI应用的“标准化场景”:社区搭建低空配送航道,无人机能精准飞到阳台送快递;家居布局适配智能设备,人形机器人能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甚至连水电检修、安防监控,都能通过物联网实现全自动管理。

一旦这样的“科技住宅”落地,两类人群的需求会被瞬间激活: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人,以及需要智能照料的老年人。新需求带来新流动性,房子的价值自然会提升——这才是收储后“高卖”的核心逻辑。

机会在“收储+科技”

回到开篇的问题:十一长假大家会去看房吗?楼市能企稳吗?

从数据来看,市场确实出现了“局部回暖”的迹象:9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增长22.1%,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新房成交同比微升1%;二手房市场更活跃,9月前26日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长22.6%。

这说明在政策松绑(如降低首付、下调利率)的刺激下,核心城市的刚需和改善需求正在缓慢释放,长假期间看房量大概率会有所回升。

但“局部回暖”不等于“全局企稳”。

克而瑞的预判很明确:10月新房成交或延续低位徘徊,同比降幅可能扩大;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仍高达49.3个月,也就是说,即便不再新建房子,现有的库存也要卖4年多才能消化完。

信心修复非一日之功,全局企稳还需要更长时间。

像深圳、杭州这样的核心城市,国企通过专项债低价收储房源,再结合2025住宅新规进行科技改造,打造成人才房、养老房——既能快速消化库存,又能通过租金和升值实现盈利。

这种“精准收储+产业赋能”的模式,比单纯期待市场自然回暖更靠谱,也更可能成为楼市破局的关键。

最后总结一下:7.6亿平方米的库存压顶,城镇化增量见顶,靠自然周期救楼市已不现实;政府收储不是“慈善兜底”,而是算清了“租金回报+科技升值”的经济账;金九银十能带来局部热度,但全局企稳还得等“科技赋能房地产”的新故事落地。

对于普通购房者或投资者来说,未来买房不能再盯着“房价涨不涨”,而要关注“房子有没有新价值”。

那些能适配智能设备、满足多元需求的科技化住宅,才是下一个周期的核心资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