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姚哲
很开心能再次来红餐舞台,给我这么久的时间,做一次这个阶段的餐饮思考。
进入者越多的赛道,
个性品牌就越多
今天,购物中心的餐饮美学大幅提升。随着购物中心的重构,新的餐饮业态不断涌现。在这个阶段,餐饮一定是“标准化”与“个性化”并行的,也因此诞生了大量“神店”。
有的单店一年能做到一个亿,超过别人上百家门店的总和;也有的品牌靠10块钱的单品,开出上万家门店。比如我们合众合设计的蜜雪冰城全国总店,300平方米,上个月业绩就达到了1500万。这说明,餐饮正在从“吃饭”升级为“吃+喝+IP+玩”的综合体验。
再看街边店,社区餐饮也在经历巨变。你不努力,就会有人替代你。品类是永恒的,但品牌是变化的。
企业最怕的是“策略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不对,很多关键动作就是错的,你的品类也就无法真正抓住客群。比如,在做顾客分析时,我们发现有一类顾客是“经典型用户”,他们只对经典产品感兴趣;而另一类顾客则偏好新奇特。像小菜园主打经典,而绿茶餐厅则需要不断推出创意菜品,因为两者的客群不同。绿茶面向“年轻人+家庭”,全国扩张;小菜园则是区域深耕。
并不是说中餐不能规模化。真正的标准化进阶,取决于产业链的成熟度与供应链的效率。据公开数据,餐饮连锁化率正在不断提升:西式快餐已达48.5%,茶饮更是达到51.6%。
进入者越多的赛道,个性品牌就越多。红海里的品牌才会不断创新,而蓝海品牌更多是跑马圈地。
去年,小江溪的老板问我:“江西菜能开吗?”我回答:“闭着眼睛开。”因为江西菜是一个红利品类。但问题是,大家一拥而上,品类快速繁荣的同时,也可能迅速滑落。就像当年的成都冒烤鸭,半年业绩从150万跌到30万,原因就是没人坚持品质,只剩价格战。
江西菜同样存在不同价位段:二三十、四五十、六七十、一百元以上。但它必须要有引领型品牌。就像费大厨重构了湖南菜的认知,把湖南菜从“剁椒鱼头”扩展到“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真正引爆了市场。
如果江西菜出现产业级的引领者,就能持续成长;但如果只是四五十块钱的品牌蜂拥而上,明年可能就会陷入危险。因为一旦品类被做烂,顾客受伤害,复购率就会崩塌。
中国餐饮标准化的核心,
是灵活的本地化创新
在中国餐饮的发展中,“标准化”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建立在灵活的本地化创新之上。麦当劳代表的是全球标准化,肯德基则强调本土化。餐饮企业早期不一定要做融合,但当规模达到一定阶段,本地化融合就成为必然。
第一,顾客预期的管理。消费者的预期是整个行业共同教育的结果,每一个品牌、每一条产业链都在不断塑造消费者的认知。
第二,数智化能力。包括会员体系、品牌数字化管理等,这些能力决定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连接深度。
第三,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履约效率、产品创新和研发体系,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系统化能力。
做连锁,考验的是综合实力。但很多企业却习惯随波逐流:环境好时只研究空间,数字化风口来了又一头扎进会员……缺乏整体战略,自然很难走得长远。
餐饮成熟度三角模型:市场越成熟,品牌越多,品类越细。这是我们原创的方法论。
以广州牛肉火锅为例,有的品牌从养牛开始,有的主打“每日鲜切”,还有的一日三配,把消费者的认知一步步培养起来。今天,很多顾客甚至能讲出“吊龙”“五花趾”等具体部位的名字,而不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嫩牛肉、肥牛、鲜牛肉”。这就是市场教育的力量。
消费者越来越敏感,催生更多创新。市场持续进化,消费者对产品的敏感度也在提升。奶茶行业:喜茶让茶底可以选择浓淡,这是消费者提出的客制化需求。星巴克:提供全冰美式,满足极致用户的需求;年轻人喜欢星冰乐,专业用户则坚持美式,不同年龄层都能买到心仪的产品。重庆火锅:过去偏重“重口味”,今天越来越多品牌在推动健康化。成熟市场的背后,意味着创新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多。
竞争激烈,细分才有机会。在成熟市场中,做大品类的机会越来越少,细分反而成为突破口。在湖南,开一家“湖南菜馆”很难脱颖而出,所以出现了浏阳菜、衡阳烧烤等细分赛道。江西菜今年也开始细分:景德江西菜、客家江西菜、庐山江西菜……品牌通过差异化来获取定价权。竞争越激烈,细分越必要。
品类认知的进化。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砂锅品类上。刚开始流行时,不同地区的认知完全不同:北方人认为砂锅是粉丝汤,南方人觉得砂锅是一道菜,成都人眼里,砂锅就是麻辣毛血旺,但随着砂锅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逐渐形成统一认知:砂锅是一道菜,而不是一碗粉丝汤。
消费者越来越挑剔,餐饮竞争的核心是“体验”。当下餐饮市场中,供过于求的品类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进化。消费者的需求,正在从最初的“刚需化”,逐步过渡到“特色化—健康化—体验化—生活方式化”。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体验问题。线上业务再繁荣,也替代不了某些线下体验场景。比如旋转小火锅,一个人就餐时,顾客追求的是特色和自由;六个人以上聚餐,就更需要服务;商务餐饮,则要求服务更到位。场景不同,体验的诉求就不同。
从“夸自己”到“夸顾客”。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体验感,这也意味着,未来餐饮企业与顾客的连接方式必须改变。广告和传播不再是强调“我有多好”,而是传递顾客选择你,代表他有生活品位。
成熟品类=更集中=更专业。随着品类成熟,门店会更集中,顾客也会更专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一套评价体系:喝奶茶、喝咖啡,专业用户一定能评出“哪里不好”;尝鲜用户则更多是拍照打卡,不具备评价能力。这种差异,正在推动品牌必须做得更精细。
火锅行业的变化:多味锅与小份化。火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行业成熟后,出现了大量“酸系火锅”品牌。过去火锅围绕红汤锅,衍生了鸭肠、黄喉、毛肚等经典下水类菜品;但如今,以白汤锅为主的用户越来越多。
问题来了:毛肚放进番茄锅里,还能好吃吗?鸭肠放进菌汤锅里,还合适吗?如今,点“三味锅”“四味锅”的顾客比例越来越高,这对菜品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小份化、更多样化。三个人一起吃饭,每个人都要吃到自己想要的,但整体价格还要控制住。
顾客成熟度高,会倒推品牌发展。比如牛排行业,以前豪客来主打铁板牛排,当时很多品牌做了专业术语,西冷牛排、火焰牛排等各种各样的产品。我们发现,消费者认为厚的牛排就是好的,厚代表了品质。我们就在“厚”上做了文章,当年豪客来的业绩增长了几个亿。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复杂,在经典产品中做升级,匹配当下顾客的需求是必要的。
地方特色品类的创新一定要慢下来
我们再看中国餐饮的5步进化,从单品定位到品类扩容到多元动机到全时段到全场景。
第一,单品定位。综合类的餐厅得有一个超级强的产品,就是你的单品。牛肉火锅不是单品,因为有吊龙、五花趾等不同的产品。毛肚算单品,因为它没有系列。
第二,品类扩容。火锅以白汤为主之后,品类扩容了,像海底捞也上了鲜切牛肉,因为顾客的需求变了,顾客可以一站式购齐,不需要在不同火锅店里买不同的产品。
第三,多元动机。消费者的动机发生变化了。消费者早上喝咖啡是为了提神,下午喝奶茶是为了饱腹,晚上吃甜品是为了休闲。每个品类背后的每个产品代表的消费动机不一样,购买时间也不一样。
第四、第五,分别是全时段和全场景。那么品牌就需要思考,你能否提供多场景,做全时段。事实上,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能力做全时段的。不要说学肯德基,人家做外带。你做堂食,搞了一堆事情赚的钱还不够用人的成本,这是组织成本大于交易成本。
肯德基发展到现在,扩充了早餐、夜宵、零售各种业务,完成了全场景覆盖,非餐时段消费占比已经到50%了。但可能你来扩充早餐业务,只占5个点,就不想坚持了。我有很多客户都想做早餐,做了不到半年就下了,因为用户还没有培育起来,做全时段属于投入型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再比如乡村基在北京市场快60家店了,它进北京市场首选的是购物中心渠道,用现包的小包子引流,覆盖休闲时段。乡村基一天卖几百个小包子,在北京的生意一直不错。当然不是一个包子产生了决定性的胜利,重点是门店产品、环境升级等。
所以说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增长规律,其实就是从单一品类走向系列品类管理。
过去,菜单设计就是“分类”,分类其实就是“系列”。很多系列之间存在逻辑关联,比如吃牛肉火锅,顾客一定会先点牛肉,再点蔬菜。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会不会出现“主食系列”呢?不仅仅是米饭,而是南北融合:南方偏爱下饭菜,北方喜欢主食类,馒头、饺子、春饼等都有机会被纳入系列。
产品逻辑正在重构,消费者的消费逻辑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吃面包一定要配牛奶;不喝牛奶,就要配酸奶或鲜奶,否则总觉得“太干”。我们做的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就是基于这个逻辑,卖“牛奶+面包”的组合,在北京开了十来家店。这个项目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链:乳品大品牌开始布局线下店,零售企业甚至专门研发了打奶设备。
另一个案例是王繁星面馆。我们把“浇头面+小笼包”组合,再加入葱烧大排、白斩鸡、免费的例汤,打造出丰富的就餐体验。价格区间从20多元到40多元,直接开在购物中心的黄金位置,让市场难以模仿。
一个成功的项目,往往会被市场催促去加盟。但我对王繁星的老板说过一句话:“如果三年内超过100家,我就把你拉黑。”
地方特色品类的创新,更要慢下来。把后端做好,这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昨天有朋友问我:“你做一个品牌的逻辑是什么?”我说:“用十年来做。”
如果十年后品牌能真正大成,那今天花五千万也值得。
餐饮的增长不在于快,而在于稳。真正的价值,是在长期中兑现的。
中国未来是精品小餐饮的时代
扩容策略的本质是顾客场景需求的匹配。大家都是陌生的地方选品类,熟悉的地方选品牌。比如我们从外地来广州,想吃一顿粤菜,可能知道陶陶居、广州酒家。但是我想在这里吃一顿江西菜,能报出哪个品牌名字吗?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品牌人人都知道,很多细分领域的品牌,别人并不了解。
让用户了解、喜欢、关注、支持、信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逐渐建立品牌认知,要用可持续的效率,创造可感知的价值。
鲍师傅用了十年开出了两百多家店,现在还出海了,它没有中央厨房,烘焙是现烤的。鲍师傅早期是做小贝的,我们合作之后做了产品矩阵。单一小贝,你能卖,我也能卖,但是我有5款小贝的时候,你能卖但卖不掉。所以说矩阵式产品建立了护城河。
波比艾斯做“冰淇淋+现烤华夫”。中国很多消费者吃冰激凌更喜欢脆筒,我们发现了这个机会,就在波比艾斯门店加了一台烤炉做鸡蛋仔。以前的冰淇淋生意,到了冬天就全挂了,但这样做产品组合,冬天不会死。
还有我们做了一个面馆——椿芽鲜牛肉杭州拌川,招牌产品叫“杭椒牛肉拌川”。杭椒牛肉是有受众认知的,就跟辣椒炒肉一样。因为拌川是先炒后拌,所以锅气会比较浓。椿芽在杭州万象城一个月能做90多万。椿芽店少但是有名,前两天新荣记的荣叔也去了,我说你要低调一点,To B的流量未必能影响到顾客,反而提高了顾客预期。
我给了椿芽两个本不应该它承担的使命,第一,一定要好好做拌川,因为你把拌川做得这么有名,如果拌川在你手上做死了,以后所有人创业都做不了拌川;第二,所有人认为杭州是美食荒漠,你要用拌川证明不是。区域市场是有情感链接的,有这样使命的人,影响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
最后我总结一下,中国餐饮品牌6级进化:跑马圈地、爆品时代、增值服务、品牌引领、价值循环、精准匹配,它是一个综合的线。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每一步都要做得比较夯实。
中国未来是精品小餐饮的时代,餐厅的面积一定是越来越小的,一人食的餐位越来越多,体验也越来越好。当然,也会出现大规模连锁,做性价比的企业,因为性价比的品类会赢得更广阔的用户。
这是一个系统而综合的进化路径。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扎实、夯实。中国餐饮的未来,是“小而美”的精品体验餐厅与“大而广”的性价比连锁,共同构成的双轨时代。规模连锁的终极就是平价中追求极致,个性餐饮就是体验与产品的持续迭代。
上一篇:以史为鉴,国庆节后A股怎么走?
下一篇:19元飞泰国,机票彻底绷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