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问答网站 Quora 上,最近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妥协,美国是不是应该不断加征关税,直到中国认输?这个话题一出,立刻引发大量讨论。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特朗普第一次当总统时就开始闹,到如今 2025 年还没消停。关税,本质上是贸易战的武器,美国想借此迫使中国让步,而中国始终没有退缩过。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梳理这件事,看看为什么僵持至今。
一、背景情况
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存在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产品低价倾销、侵犯知识产权、政府补贴企业等。2018 年,特朗普首次大规模加税,对 3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 25% 关税。之后拜登并没有取消,甚至在电动车、芯片等领域继续加码。到了 2025 年,特朗普重返白宫,更是喊出要把关税提高到 140% 甚至更高。
在 Quora 上,有人评论说,这其实不仅是为了对付中国,更是美国政府想“变相加税”的手段。由于国会党争严重,正常的加税方案很难通过,特朗普就用关税来转移视线。他从不明说“是美国人付钱”,只是暗示中国买单,但现实是,进口商承担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就是美国人自己掏钱,东西更贵。
二、中国的应对
中国的反应一贯坚决:美国加多少,中国就对等反击。比如美国加 10%,中国可能反制 34%。有人算过账,中国对美出口只占本国 GDP 的约 2%,影响有限,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总进口的 16%,一旦减少,通胀压力就很大。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发展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替代市场广阔。
美国国内企业和农民则叫苦不迭。历史上,大豆出口受阻,政府不得不拿出上百亿美元补贴。如今电动车、芯片领域情况相似,中国依旧在发展,美国企业利润和股市却受重创。
三、特朗普的算盘
有观点认为,特朗普的真实目的只是“向美国人收钱”,但披上了“打击中国”的外衣。他常常选择性地对某些产品加很高的税,好让人误以为所有中国货都在被重罚。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对内宣称自己强硬,对外却让中美都受损。有人甚至讽刺说,这场博弈就像小孩子斗气,看谁先眨眼。
四、中国的长远策略
中国走的是“长期博弈”的路子:美国加,我也加,大家都疼,但中国能承受。即便电动车被加 100% 关税,国内生产也没停;芯片和 AI 依旧在推进。中国还握有对美国公司的市场牌,如果真的限制特斯拉、苹果、可口可乐等在华销售,美国损失可能是数百亿美元和数百万岗位。换句话说,中国并不急于妥协。
五、美国的执念
为什么美国如此坚持?评论里有人提到,美国担心中国在 2049 年前超越自己,成为全球第一,所以必须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关税就是其中一环。但结果却是,美国企业如亚马逊销量下滑,消费者买东西更贵,通胀上升,生活水平下降。
六、全球影响
关税战不仅伤到中美,也拖累全球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出口正转向亚洲、非洲和拉美,贸易顺差创纪录。美国则因进口成本上涨,企业被迫把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泰国。OECD 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下降到 3.2%。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继续加码,反而让其他国家寻找新伙伴,美国市场份额逐渐流失。
七、结局会如何?
长期看,美国能不能持续打一场“贸易消耗战”?不少人认为难度极大,因为其他国家总能找到更便宜的供应,而美国消费者却要为关税买单。中国则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通过多元化市场分散风险。正如有人引用拿破仑的话:“别打断敌人犯错。”中国采取的,正是这种“以守为攻”的策略。
总结
这场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想靠关税逼中国低头,但中国始终没有退让。短期来看,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的压力更大,而中国通过转移市场缓冲冲击。可以预见,这场争端在 2025 年仍会继续,短时间内难有结果。无论是在 Quora 还是 X 平台上,人们的共识是:关税战最终只会两败俱伤,美国若一味加码,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