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外第一名刹,正定隆兴寺
我们看几个宋朝留下来的真正精彩的木结构建筑。
当年河北有一个很好玩的谚语,叫“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哥儿四个居然都在。沧州狮子是一铁狮子,大家可以去看,非常威武。定州塔是定县开元寺料敌塔,中国现存第一高塔,80多米。正定菩萨是待会我们要说的主角。赵州桥已经家喻户晓了。
▲定州开元寺料敌塔唐恒鲁摄
正定菩萨是怎么回事呢?赵匡胤当年在这儿发现当地庙里的菩萨没了,他下令在这造一个巨大的铜菩萨像,为此给它盖了大悲宝阁,还扩建了这个寺庙,这一下让它成为河朔名寺,就是今天著名的正定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俯瞰李路珂摄
赵孟頫还为这个专门写过碑文,很多练赵孟頫书法的都会去临这个帖,但不知道讲的是正定隆兴寺这一段故事。
这个寺庙今天剩下的几个宋代原构,非常非常珍贵。一个是摩尼殿,一个是转轮藏,一个是慈氏阁,再加上这个正定菩萨,所以这些是现存北宋建筑群最重要的代表。
▲正定隆兴寺俯瞰李路珂摄
摩尼殿,北宋爱好加身
摩尼殿的造型非常难得地把宋代的神韵给保存了下来,因为宋代最爱盖这样的房子,正面再加一个歇山顶的侧面。这叫十字歇山顶,后世慢慢做得少,这就是打仗容易输的审美。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唐恒鲁摄
我们今天在北京哪儿能看到这样的构造呢,故宫角楼。
很有意思的是,与它同时期的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里,我们居然也看到了一个和隆兴寺摩尼殿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这说明西夏也在学北宋。
▲《西方净土变》敦煌榆林窟3窟北壁《敦煌石窟全集21:建筑画卷》
近看它的斗拱,它喜欢玩45度斜拱。将来我们讲辽代建筑的时候更会经常地发现,辽代、金代的建筑更热爱这件事。所以他们推测,虽然正定在北宋境内,但由于离辽已经很近了,就把这种爱好也弄到建筑身上来了,算是一个说法。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补间铺作唐恒鲁摄
摩尼殿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外形,外头基本上没怎么开窗,全是墙,在斗拱之间的拱眼壁上开一些侧窗。这个大殿非常高,非常幽暗,但是拱眼壁开的那些窗户又把亮光带进来,是不是有点西方教堂的意思?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景李路珂摄
摩尼殿里面有个很有名的塑像,在主尊造像的背面,是这尊观音。在象、狮、虎、豹中间很怡然自得地坐着,游戏坐,二郎腿的造型,俯看芸芸众生。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倒坐观音李路珂摄
鲁迅自己弄了一张她的照片放在自己书桌上,大家要是今天去北京鲁迅博物馆,还能看复原的,书桌上摆的就是这张照片。
《营造法式》包罗万象,刚才说各个工种、各作都谈,也谈了壁画,它叫画壁,“造画壁之制”讲的就是怎么糊后面这个墙,中国叫地仗。我们很讲究这件事情,我们在木结构外头也要做地仗,因为要刷油漆;然后我们又要画壁画,所以壁画也要做地仗。
我们的地仗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营造法式》里讲了各种各样的配方。为什么这个事重要呢?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等,都是要先做好背后的地仗,不然前面的画会坏。
西方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那么厉害还掌握不好这个技术,《最后的晚餐》从开始画就开始坏了,今天已经坏得惨不忍睹。维修摩尼殿壁画的时候,人们发现,虽然这是明代壁画,但是技术基本上一脉相承,地仗做法也是非常像的。
▲隆兴寺摩尼殿壁画《正定隆兴寺》
转轮藏,修行方便法门
从摩尼殿出来,后头是这个转轮藏殿,名字叫殿,其实是个阁。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李路珂摄
▲1933年梁思成于隆兴寺转轮藏殿斗拱下
转轮藏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里有一个会转的经书橱,过去是摆满了佛经的。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东西?如果都看佛经的话,有的人不识字,有些人很忙,就想了一个方便法门,你来这样转一圈,就相当于把这上面的书全看了。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李路珂摄
为了造这个经藏,这个空间变得很有意思,为了把它让出来,上面用一根自然的木头做了斜梁。而且更好玩的是,这还有个轴,以前是真的会转的。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平、剖面图《手稿》
所以梁思成高度评价这个殿的梁架,说它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这件事《营造法式》里也有讲,归谁管呢,归小木作管。他们专门有对转轮经藏的规定,多大个、直径多少、怎么个转法、下面要用什么轴。正定转轮藏殿里面的经藏,相当于《营造法式》里小木作对应的非常珍贵的遗物。
大悲阁,屡修屡错
最最精彩的是这个殿的后部,来到正定菩萨所在的大悲阁。北宋非常流行这种一个大阁,两边再来两个小阁,然后用飞廊相连,甚至前面的山门都是阁。它这里是大悲阁,旁边有两个小阁,前面还有转轮藏阁和慈氏阁,五阁并列。
1920年代,日本学者来到最后这进大阁时,最高的这个阁已经只剩小半拉了,那边全都塌了,只剩下半个阁站在那。旁边的小阁还完整,飞廊还在。
▲正定隆兴寺隆兴寺大悲阁旧影《中国文化史迹》
等到1930年代的时候就更惨了,整个阁全都塌了,新的住持只好盖了一个壁龛让这个塑像在里面待着。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临时佛龛赫达·莫里逊摄
到民国末期,进行了一次非常恶劣的大修,把旁边两个真的北宋阁拆了,拿那个木料来盖中间的阁,而且盖完以后比原来还小。包括原来的阁底下留了很多壁塑,也都被这次重建给毁了。
我们去看的那一次,上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一次重建,用仿宋的形制把大悲阁重建了一回,旁边的两个小阁也重建了,飞廊也做出来了。可惜没有按照当时考古准确的平面,所以还是小一号。
连续进行了两次不科学的重建,这大概就是今天大悲阁的景象,比较令人难过。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现状唐恒鲁摄
正定菩萨,北宋原装
还好,真正的主角正定菩萨还在。这太宝贵了,北宋赵匡胤时代的铜铸千手观音像,高21.3米,相当于七层楼的高度。
我们如果看日本建筑的书,他们经常说奈良东大寺铜佛是世界最大的铜佛,其实不对。当然,如果说是铜佛的话,因为我们这是菩萨——也还可以。即便算上佛,我们有藏传佛教的铜佛,扎什伦布寺铜佛其实才是世界最大,22.4米高,第二名是我们这个观音,21.3米,第三名是日本奈良东大寺铜佛,14.87米。
这是它今天的景象。本来是一个四十二臂观音,两旁有四十只手,中间有两只手,中间这两只手加上整个身段是北宋的原构,那四十只手是近代修补的。非常非常难得,浑身的璎珞也好,衣纹也好,依然是非常精美的。
▲正定隆兴寺四十二臂观音《正定隆兴寺》
没有中国古建筑的环境,这样美好的文学出不来
整个唐宋时期,佛寺经常以高阁作为中心,民间建筑也开始喜欢用阁作为景观建筑。非常有名的长文章,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说的都是这些楼和阁。
宋代人就更爱阁了,我后来发现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所有最著名的诗词里一定会出现楼和阁,当然还会出现很多阑干的字样。我们来说几个,李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璟“小楼吹彻玉笙寒,倚阑干”——这个很重要,这是他们创作的标准动作。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
今天真正留下来的宋辽金的楼阁大概有这么几处,我们刚才说的转轮藏殿算,慈氏阁算,大同善化寺里有金代的普贤阁,还有独乐寺观音阁。
为什么这些词曲的创作在这个阁上发生呢,因为登楼可以远眺,然后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就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也就都出来了。尽管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通通都是假古董,为什么大家去了那个城市,还是要去看呢,是因为它和千年不朽的文学绑在一块。
是这些建筑空间让文人有了灵感,写出这么好的文学来,没有这些中国古建筑的环境,这样美好的文学出不来。
二、北宋审美代言人,山西太原晋祠
宋代建筑在山西晋东南剩好多,而且都像是一家子。这一家子有什么特征呢,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而且用石柱,这有一堆。
这是一批宋代剩下的小规模家族。说明当时比较小规模的寺庙佛殿,由于地处偏远才能留下来,树大招风的那些很多都没能存下来。
最美北宋中轴线
如果要找一个北宋建筑的美的代言人,那无疑是山西太原的晋祠。
我们刚才说的那些有名的地方都存不下特别古的建筑,所以梁思成、林徽因一开始压根就没想去晋祠,觉得那太有名了,肯定都是明清重建的。
有一天他们去山西考察别的地方时,看见了圣母殿屋檐的一角,瞬间觉得那个斗拱很雄大,一定是特别特别早的地方。然后他们去考察了很多古建筑,回来以后累得要命,到了这就特别挣扎,说要不要去看呢,后来想,还是拎着大包小包去考察吧,还埋怨晋祠,说你要没有这种古建筑该多好。
晋祠对于唐朝来说太重要了,开始李渊要去誓师的时候在这里,打赢了以后给自己的国号取名叫唐。为什么呢,因为晋祠是纪念唐叔虞的,以前叫唐叔虞祠,所以就拿这个当自己国号了。
但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里剩了北宋的圣母殿、金代的献殿,再加上一个北宋的水上飞桥,这几样东西加在一起不得了,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晋祠里面有一大堆仕女的塑像。
最精彩的是它的中轴线有一个戏台,过来是金人台,然后是献殿、圣母殿,这个轴线上有一系列古老的文物。在献殿和圣母殿之间,有一道飞梁鱼沼,一个飞梁架在水池上。
▲晋祠航拍徐强摄
这是侧面看的场景,仿佛来到了宋朝的环境,满眼歇山屋顶。
▲晋祠航拍徐强摄
晋祠献殿是金代的,虽然名字叫殿,其实它像一个亭榭一样,四周都只有木栅栏围起来,很空阔。梁架非常简洁优美,梁思成、林徽因对它们的评价也很高,说这个梁架“简单轻巧,不落不废,固能经久不坏”。
▲晋祠献殿内部梁架,王南摄
▲晋祠鱼沼飞梁,王南摄
再往前就是飞梁鱼沼了,它是石柱子,上头是木头的阑额和斗拱,托起一个石桥,两旁有石阑干。这个在宋画里经常能看到,但实例中能保留下来的大概也就这一个孤例了。
就是这样才能做出艺术来
再往前,最精彩的是圣母殿,重檐歇山顶,沿着屋檐下的这一排柱子都是盘龙柱。而且为了让廊子空间非常通透,用两开间的进深当廊子,这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北宋的建筑中也比较少见。
▲晋祠圣母殿王南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筑的斗拱,我们可以开始玩一个斗拱交响乐了。刚才我们说了斗和拱,现在我们来说斗拱这一组构建里更复杂的一个构件,叫昂。
一般在柱头上最大的是大斗,或者叫栌斗,它往外可以悬挑出拱,然后上头再放更小的斗。
但有时候往上可以不做拱,可以做一根斜的木头,这就叫昂。这根斜的木头很好玩,我们画一根柱的中线,屋顶外挑檐的重量落在昂的这半边,整个屋顶上部的重量落在昂的另外半边,利用杠杆原理,它自己就可以支撑在那里。
当一个建筑旁边有一排昂的时候,就像有好多鸟的嘴一样,可以形成一个非常优美的韵律。从用昂之制也可以看出辽和北宋建筑的好尚。右边这个是独乐寺观音阁,辽代建筑,很简洁的。这种削尖的昂叫批竹昂,干脆利索。
▲左:《晋祠文物透视》,右:唐恒鲁摄
晋祠圣母殿里也有批竹昂,像鸟嘴一样,尖尖的。但还有这种曲线型的,做得像一个琴的断面一样,所以叫琴面昂。这一看就是打仗又得输了,开始玩这种很纤巧的东西。
可是后世受它影响,大家基本上都用琴面昂。甚至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看到的这些昂都是假的,原来该是拱的部分硬被做成昂了,前半段长得像昂,其实是一个拱。也就是匠人在应有的木结构逻辑之外,开始加强它的装饰性,甚至不惜造假。
我们今天去看明清的建筑,他们基本上都特别喜欢把拱做成昂,去太和殿看下头那斗拱,都是把拱做成昂,宋代的风尚反而流传下来了,那个简洁的批竹昂慢慢被淘汰了。
花了这么多的情绪在做这件事,所以真的要干一些勇武的事的时候,恐怕就不行来。但就是这样,才能做出艺术来,宋徽宗就是典型的代表。
眯起眼睛看,各有各的美
里面的塑像也一样体现了宋的审美好尚。我们前面讲的好多中国古建筑都是佛教建筑,佛教建筑里的塑像当然很精彩,但难免程式化。像晋祠的这一组仕女完全像有模特一样,用古代艺术史的术语讲,有点像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别。
我自己闲得无聊的时候就在想,这一位是王熙凤,那一位是探春,因为她们俩都比较像是精明能干的样子。
▲《晋祠文物透视》
这一位是薛宝钗,这一位是林黛玉。
▲《晋祠文物透视》
晋祠不管是它和山水环境、一池碧水的融合,还是圣母殿本身的造型,昂的这种审美好尚,还是里面的仕女,都能体现出浓浓的宋代建筑和雕塑的美感,所以可以说它是北宋的审美代言人。
说到北宋,我们过去比较熟悉的有宋词,以汝窑为代表的瓷器,还有山水画、宋四家的书法。从建筑的角度,大家要是去欣赏北宋的建筑,一个当然是看隆兴寺,另一个是可以去晋祠好好地感受这种融建筑、融环境、融塑像于一身的这种北宋独特的美感。
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有一排大栏杆,在那儿得眯着眼看里面每个塑像,但是如果能静静地去欣赏它,还是能够体会到北宋独特的审美文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王南(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研究学者)
上一篇:珍惜还在炸鸡排的“鸡排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