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于“什么行业最赚钱”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有消息称AI领域的应届生年薪可达百万元级别,实习生日薪也能达到数千元;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人均月薪同样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行业,却都因高薪酬而备受关注。
那么,高薪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AI的发展是否真的会取代大量工作岗位?
1
很多人都有疑问,现在市面上那么多AI产品,像聊天机器人、图片生成器,大部分都是免费用的,没见这些公司赚多少钱啊,他们哪来的底气给员工开出天价工资呢?其实啊,这背后的“金主”之一,就是银行。
您看今年上半年,国内24家主要银行,平均每个员工月薪都能达到3.02万元,而招商银行更是遥遥领先,人均月薪高达5.05万元。银行员工之所以能拿高薪,可不单单是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他们还在AI这场科技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输血者”角色。
无论是直接给AI企业提供贷款,还是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资金支持,银行都在源源不断地为AI行业注入“活水”。正是有了这些金融活水的滋养,AI企业才有能力大手笔投入研发、抢占人才。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层面也在为AI产业的腾飞“保驾护航”。央行持续降息,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让AI公司能以更低的代价获得发展资金。
同时,提振股市的政策,也为AI企业提供了更顺畅的融资渠道。可以说,整个金融体系都在为AI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提供支持,这才让AI企业有底气开出令人咋舌的高薪,吸引顶尖人才。
2
说到AI岗位的诱惑力,那真是让人难以抵挡。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AI岗位的平均月薪下限都能达到4.7万元,而上限更是飙升到7.8万元。
这还只是平均数,具体到个别顶尖人才,薪资更是突破天际。
就拿高校的应届博士生来说,如果他们选择了AI相关专业,并且自身能力突出,拿到200万年薪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那些还在学校里学习的AI实习生,他们的日薪都能达到4000元,这笔钱,可能都顶上不少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了!这足以说明AI人才的稀缺性和市场价值。
而且,各大企业对AI人才的需求量还在持续增长。像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2026年的秋招计划中,七千个岗位里有超过六成是AI相关。
百度更是夸张,其总计四千多个招聘岗位中,AI岗位的占比超过了90%。这种大规模的人才争夺战,无疑进一步推高了AI领域的薪资水平。
结合银行员工的丰厚回报,不难发现,AI和金融这两大领域,正成为当下最赚钱的“金饭碗”,吸引着无数求职者的目光。
3
当前,社会对AI可能引发的就业替代存在普遍担忧。然而,这一问题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
AI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它虽可能减少部分传统岗位,但将创造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以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为例,当时大量职工从传统岗位转移,短期内面临就业压力,但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和民营经济发展,最终创造了更多元、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同样,AI带来的不是就业总量的减少,而是就业结构的调整。
应对这一转变,关键在于社会分配机制的完善。我国近年来推动的劳动制度优化,如严格规范工作时间、保障带薪休假等,实质上是在技术进步背景下对劳动机会的合理分配。
未来,若AI实现大规模应用,可进一步通过缩短周工作时间、发展新兴服务业等方式实现就业共享。例如,视频创作者可转向企业定制服务,餐饮行业可衍生出更精细的加工服务。
因此,对AI的就业影响无需过度悲观。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会通过建立新的规则和创造新的工作类型,来消化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
我们更应关注如何提升自身技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正如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就业形态,AI也将推动劳动市场向更高价值领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