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的大豆市场,一场微妙的变化正悄然发生。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进口国,近年来在采购大豆时,已经把目光从巴西转向了阿根廷,唯独对美国的大豆表示冷淡。 9月19日,环球网引用美广播公司直播报道,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即使是美国的大豆丰收季节,中国的订单量为零!” 拉格兰公开承认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失落,他向特朗普发出呼吁,强调美国的大豆农民急需中国市场的支持。这一番言辞,无疑是在提醒特朗普,他的贸易政策正在让美国的大豆出口面临困境,直接影响到美国农民的利益。 不久后,9月23日,有记者专门就“中国是否增加购买美国大豆”问题向中国外交部发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道,具体情况建议向相关主管部门了解。他进一步强调,贸易战和关税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双方应基于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原则来解决争端。 然而,除了大豆问题,特朗普可能面临的另一个更大挑战是稀土。大豆虽然价值较小,但稀土的战略意义却非同小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军事工业等对稀土的依赖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稀土成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资源。中国在稀土方面的控制力,正成为美国的“软肋”。正因为如此,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不断做出让步,实际上是在避免触及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卡脖子”能力。
如今的美国,真正不可替代的商品已经不多,高端芯片是其中之一。但即便如此,芯片也有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假设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够自主生产与美国同等甚至更强的芯片,那么美国的芯片产业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可能不再需要从中国进口芯片。 如果这样的局面发生,美国经济,特别是股市,可能会遭遇毁灭性打击。因为如今美国股市的繁荣,往往建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之上。 特朗普曾在8月要求中国增加采购美国大豆,但分析师指出,由于持续的贸易谈判和美国大豆出口停滞,加上南美洲供应商大力填补市场空缺,这一销售季节已过半,美国农民错失了对中国市场的大豆销售机会。 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位学者在德国媒体上发表了震撼的观点:“一个时代即将落幕,不知道特朗普会如何面对这个局面?”他指出,中国采购阿根廷大豆,不仅仅是更换供应商,而是整个大豆贸易格局的重构,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甚至是地缘政治的深度调整。美国的大豆种植者只能在一旁焦急地等待中国的订单,然而中国早已与阿根廷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2025年4月,阿根廷央行宣布,将与中国人民银行的35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延长12个月。这笔资金原本将在6月到期,但现在延期至2026年。这一合作表明,中阿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量超过1亿吨,支撑着国内饲料、食用油和食品工业的供应。过去,美国凭借低成本的大豆生产和集中的贸易渠道,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控制产量和定价,将大豆变成对华贸易中的战略商品。然而,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巴西大豆“超级丰收”以及阿根廷取消出口预扣税政策,令这两个南美国家的总供应量超过了2.1亿吨,足以满足中国的全部需求。美国的大豆市场份额逐渐被南美国家所替代。在中国没有选择美国大豆的情况下,特朗普或许感到不满。仅仅24小时后,美国便开始召集七国集团(G7)的其他成员国联合对中国采取行动,尤其是准备对中国的稀土资源进行打压。据英媒23日报道,G7和欧盟正在策划设定稀土价格下限,推动稀土生产,同时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征收关税、碳税,并在公共采购中限制中国稀土的采购配额。 自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西方国家感受到了被“卡脖子”的压力,纷纷加大投入,试图发展“非中国”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