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似乎在急于应对自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问题,甚至考虑对中国的稀土加税,这样的举措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中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面时,给出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提醒欧盟慎重考虑其策略,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
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曾通过“稀土断供”这一手段,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一招不仅让特朗普不得不后退,也让欧盟感到焦虑。因为美欧的许多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军事、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几乎都依赖稀土。稀土是这些行业的关键原材料,缺少稳定的供应,技术再先进也无法运作。
当前,全球稀土的供应几乎被中国掌握。如果中国断供,欧美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严重困境。因此,特朗普选择暂停关税战,希望换取中国的稀土供应,而欧盟则考虑通过加税以及限制最低价格来应对。这显然是欧盟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稀土产业,逐渐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实际上,欧盟这一计划难度不小。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稀土产业的领导者,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技术突破,欧盟想要在短时间内打破这一壁垒并不容易。美国在稀土问题上已经对中国有所妥协,欧盟又凭什么敢与中国硬碰硬呢?
实际上,中国并不想把稀土当作“武器”,去威胁或制约欧盟。中方的立场一直很清楚,愿意与欧盟展开合作,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在与冯德莱恩的会谈中,中方强调了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指出中欧在过去50年里虽然经历过波动,但整体关系发展较好,双方始终能够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中方在讲话中提到,保持沟通、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能够找到化解矛盾的办法。希望欧盟能履行承诺,避免将经贸问题过度政治化。去年,中欧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7800亿美元,充分显示了双方的合作潜力和互利关系。
中方为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解决矛盾不可怕,关键是要处理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需要双方冷静、耐心地在谈判桌前沟通与商议。而这一点,中方已经做好了准备,问题在于欧盟是否能放下偏见,认真倾听并为合作打开新的空间。
欧盟如果能够理解并接受中方的观点,放下对中国的偏见,双方的合作关系会逐步回暖,经济与贸易也将迎来新的契机。只要中欧关系保持稳定,欧盟就无需过度担心稀土供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