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作社破局 利用短视频赋能
茶苑村:“空心村”焕发新生
茶苑村坐落于海拔八百余米的高山上。
在闽侯洋里乡海拔800余米的高山之间,茶苑村村民们不仅用锄头翻新着撂荒地,更在短视频里展示着“云端蔬菜”的成长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曾经“空心化”的茶苑村正以数字赋能和文化深耕的方式,焕发新生。
近日,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站在复耕的马铃薯田埂上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数字技术让土地会说话,用文化故事让农产品有温度,从而让农业更有奔头,让乡村更有看头。”
茶苑村复耕的抛荒地。
合作社破局 抛荒地变成“聚宝盆”
茶苑村坐落在海拔800余米的高山上,坐拥肥沃土壤,但因地形陡峭、交通不便,传统农耕收益微薄。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先后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茶苑村逐渐“空心化”。
2022年,闽侯县推出《关于推进创建村党支部领办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的实施方案》的创新举措,为这片沉睡的土地注入新活力,也让茶苑村探索出一条特色复兴之路。
面对土地碎片化、农户单干成本高的困境,林立平牵头成立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搭建起“党建引领、集体统筹、多元参与”的发展平台。该合作社一边动员外出务工家庭将撂荒地经营权流转至村集体,一边吸引种粮能手、技术专家以土地、资金、管理等形式入股,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体系。
为破解基础设施短板,闽侯县2022年专项投入超过1600万元,重点完善山区农田灌溉排水系统及田间道路配套。而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争取到了复垦抛荒地600元/亩、种粮大户300元/亩的叠加补助,更获得了作为村集体入股资本的10万元财政资金。“各类补贴基本覆盖了开荒成本,真是一场‘及时雨’。”林立平感慨道。
茶苑村村民在打理马铃薯。
依托海拔优势,合作社构建起“三季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春种马铃薯,夏种毛豆(玉米),秋种白萝卜,通过粮经作物套种轮作提升亩产效益。产品销售则构建起了“党支部认养+批发市场对接+企业合作”的多元渠道,并与民天蔬菜批发市场、优野公司、九号食堂等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合作社已整合村集体10万元(占股33%)、村民注资20万元及16户农户入股,复耕撂荒地258亩,年产蔬菜300吨,带动55名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2万元。同时,通过与省市农科院合作,试点种植莴笋、芥菜新品种及5个水果玉米品种,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要打造连片整治示范基地,让更多抛荒地变成‘聚宝盆’。”林立平说。
茶苑村里的民宿。
短视频赋能农产品销售文化浓
今年五一节,一个名为《劳动万岁》的短视频刷爆闽侯乃至福州朋友圈。
在短视频里,村民们端起粗瓷碗、水杯,举起农具,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向自己身后的土地致敬,让城市观众看见了中国乡村最真实的场景。这个视频没有任何专业演员,皆由茶苑村农民本色出演。
该视频脚本的灵感,源于乡干部的深度调研。“我们发现,年轻人不是不爱农业,而是不了解土地的故事。”洋里乡组织宣传委员陈鹤文说,在视频成品中,他们特意保留了方言对白和自然声响,甚至村民一些稍显业余的表情动作。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最动人的乡音,通过洋里乡政府工作人员的视频号上传的该视频创下了近3万次播放的“奇迹”。
随后,在当地乡贤的助力下,茶苑村组建专业团队拍摄农耕全流程,并邀请共建高校为茶苑村的农产品和文旅资源拍摄宣传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如今,合作社已形成“短视频预热+直播带货+企业定制”的销售体系,并逐步在茶苑村乃至洋里乡推广开来。
如果说新媒体是打开市场的钥匙,那么乡土文化的挖掘则是茶苑村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填补地方历史空白的《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中,有众多关于茶苑村乡土文化和农耕记忆的内容,它们也是茶苑村农产品“文化IP”的源泉。
“土地里的汗水最知冷暖,所以我们卖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活着的文化。”陈鹤文说道。
茶苑村内的古树公园。
推动合村并居打造“云端农耕”文化体验
最近,闽侯县正在推动茶苑村与梧洋村的合村并居工作。
“茶苑村拥有成熟的农业产业链(如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政策支持,但缺乏自然景观,难以突破‘农业村’的单一标签;梧洋村拥有五奇仙景区这一‘云端仙境’,却因农业配套薄弱、客流转化率低,长期面临‘景美无人知’的尴尬,亟须农业与文旅的协同。”洋里乡党委书记吴星镜解释说,“茶苑的蔬菜需要故事,梧洋的云海需要载体。”
合并后的茶苑—梧洋片区,将以“文化为根、体验为魂”为发展理念,打造复合型文旅路线:整合五奇仙景区自然景观与茶苑村农耕文化,推出“茶山徒步+蔬菜采摘”一日游线路,串联金字栏露营基地项目、五奇仙山、梧溪古寨等节点,让游客在“游山”中感受“耕读”文化;策划“高山蔬菜节”“洋里赶集”“五奇仙露营季”等活动,结合直播带货,将农产品转化为文化伴手礼。
下一步,合并后的茶苑—梧洋片区准备借鉴此前短视频脚本及直播卖货的经验,积极申请专项债资金建设高山数字农业示范园,邀请主播与农技员共同展示农产品播种、无人机施肥等过程,推广“认养农业+远程监控”模式;通过短视频创作,让城市家庭见证作物生长,打造“云端农耕”文化体验。同时,依托“乡村人才联谊会”,吸引返乡青年设计文创产品,如将五奇仙传说转化为动漫IP,开发茶叶包装、民宿装饰等衍生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交通小贴士:
福州市区—京台高速(洋里互通)—111县道—茶苑村
(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