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林冬梅:二十余载深耕,续写菌草传奇
创始人
2025-10-04 09:17:31
0

本期嘉宾

林冬梅 1975年生,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副院长、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获得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林冬梅。

上周二,2025年中美洲国家菌草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在榕结业,来自洪都拉斯、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等国家的30名政府官员、技术专家获颁证书。结业典礼上,各国学员盛赞菌草技术突破了传统农业局限,有利于推动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产业增收。

菌草技术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技术,用草替代木材作为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原料,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

如今,菌草事业的担子落在了林占熺女儿林冬梅的肩上,从内蒙古阿拉善的沙漠边缘,到新疆塔克拉玛干的盐碱地,再到中非共和国尘土飞扬的小道……22年来,林冬梅奔走不息,将人生轨迹与菌草事业紧密交织,在扶贫减贫、对外援助、生态治理的征途上,种下一株株绿色的希望。

林冬梅展示其团队培育的鹿角菌。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接棒播绿 为草拓路

林冬梅的菌草记忆始于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她就会搬来小板凳,准点守在电视机前,一笔一画地把福建各地的气温记录在本子上,作为父亲研究食用菌种植的参考数据。一到周末,她就到父亲的实验农场,清洗实验用的玻璃瓶子,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辅助性的劳力工作。

“我从小看着林老师在完全不具备做科研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做科研。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就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枯燥、艰苦,是科研给林冬梅的初印象,少女时期的她不想走父亲的路,想尝试一种更稳定优渥的生活方式。

1992年,17岁的林冬梅得到去新加坡念书的机会。毕业后,她留在了新加坡,拥有一份高薪、稳定的职业。

林冬梅曾想把父母接到新加坡安享晚年,但父亲从未接受她的建议,依然一心一意扑在自己的事业上。直到199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来到福建,邀请林占熺到他们那里推广菌草技术。福州飞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航班经常在新加坡转机,林占熺会与女儿在机场短暂小聚。父女俩一起走路时,林冬梅发现,曾经走路生风的父亲已经跟不上自己的脚步了。

“父亲老了!”担忧涌上心头,她想到父亲多年从事扶贫工作,长年在外奔波,去的多是艰险之地,实在心有不忍,“他不愿意来,我就回去!”

2003年,林冬梅放弃在新加坡的工作,回到福州加入林占熺团队,一起编写教材、参与科研、翻译资料。那时,父亲的事业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没有资金,缺少助手。“光靠自筹和资助走不远,产业‘造血’才是长久之计。”国际化的求学从业经验,让林冬梅更具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也更知道菌草市场化的重要性。她提议转让菌草栽培灵芝的专利技术,以菌草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技术研发“造血”。

带着父亲研发的菌草灵芝技术,林冬梅在三明市将乐县积善村驻点工作了一年,从菌草基质调配到灵芝菌种接种,她手把手带教农户与工人。很快,将乐县成为全球最大的菌草灵芝生产基地,用100%菌草原料成功栽培的灵芝,其有效成分远高于木栽灵芝,对菌草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在林占熺的眼里,女儿回国后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在理论上,她通过实验发现菌草的效用不只是种菇,同样能作用于生态养蓄、涵养水土、荒漠化治理等,建议把研究的重心由“菌”转向“草”,推进菌草作为真菌和草本植物的交叉领域研究,使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实践上,林冬梅凭借生物学、教育学等多学科求学培养的开拓性思维,让菌草的价值边界不断拓宽,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开阔的发展之路。

为发展中国家送去“幸福草”

援外,是菌草事业发展的重要篇章,也让林冬梅真正看到菌草技术给贫困人民带来的生活改变。

2005年,林冬梅随父亲前往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建设示范基地推广菌草种菇的技术。当车辆从城市驶向乡下,窗外的景象由现代化建筑变成原始部落,村民普遍都住在草棚里,现实的贫困程度远超林冬梅的想象。

2005年,林冬梅(左一)随父亲林占熺(左二)前往南非推广菌草种菇技术。(受访者供图)

此前,当地也曾实施过菌菇扶贫项目,但效果不甚理想。村民种菇需要额外搭建小木屋,打上水泥地。“我们去到那个小木屋时,屋里温度都超过40℃了,这是没法出菇的。”林冬梅说。

林冬梅在硕士阶段学的是教育学专业,这为她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助益。父女俩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模式,制种、菌袋生产的技术性强,一般农民做不了的就集中在基地进行,培养专业人才;在农村地区设立旗舰点,吸纳缺乏土地资源和知识技能的单亲妈妈和残疾人等相对弱势群体组成合作社,只需要负责“出菇”管理这一个环节。

“告诉农户要浇几升水,他们是没有概念的。我们把相应容量的桶买好,告诉他们只要每天定时掀开薄膜、均匀地浇水就可以。”林冬梅说,农户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动作是专家们结合当地气象条件,算好注水极值,反复测算得出的最简化数据。

两年内,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就建起了32个菌草旗舰点。为了适配非洲小农户的生产条件,林冬梅和团队成员共同设计并推广“10平方米菇场”模式,一步步拆分整个生产环节,总结出最适合当地也最简便的方法,尽量让当地民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种菇的收益如何?林冬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个农户只要有10平方米的菇床,就能收获1200公斤的鲜菇,以当时南非蘑菇的批发价格计算,每年至少有2.4万兰特(当地货币)的收入,远远高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收入。

20年来,林冬梅37次飞抵非洲推广菌草技术,用脚步丈量过许多贫瘠之地。在追随父亲携手菌草事业,扛起扶贫减贫、生态保护等责任时,林冬梅也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了最广阔、最幸福的回报——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技术被推广到8个省、16个地区,30000多民众受益,创造了巨菌草产量853吨/公顷的世界纪录;

在斐济,菌草种植面积超500公顷,成功示范海岛菌草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为其他岛屿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在莱索托,菌草技术旗舰点有16个,种草养畜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减少当地因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如今,菌草在107个国家扎根,“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带去了希望,架设起一座座民心互通的桥梁。

林占熺(右二)和林冬梅(右一)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与父亲林占熺的“敢想敢试”相比,林冬梅始终要多一点“底线思维”。当父亲说“要干”,她会先想“钱从哪里来”;父亲定下种植面积,她会先落实经费与设备,“我要给团队兜底,保证事情能做成”。

为获得更多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林冬梅走遍大江南北,与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企业洽谈接触,影响带动一批国内的合作单位与企业加入菌草技术的推广中。父女俩还尝试用菌草进行生态治理,相继在宁夏、新疆、西藏等地积累大量经验。2013年,林占熺决定要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到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治沙。

一群南方人到西北种菌草,眼前是从未见过的风沙过境、遮天盖日,基地荒无人烟,条件十分艰苦。更难的是,要在沙漠里把菌草种活。乌兰布和沙漠的沙层厚度在2米以上,常年风力6~7级,团队种下去的草刚冒出芽就被风沙打烂,长起来又被打烂,大家几乎快撑不下去,“老师,这次真的不行了”。

当初,就是否要走这么难的路,父女俩曾有过分歧。在林冬梅看来,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的项目,研究基础好、设备齐全,能有很多突破。而生态学是一个从零开始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一定能成功。“当时每天耳边都充斥着各种质疑的声音,业内人士也不看好我们,大家普遍认为,沙生植物耐旱、抗风沙,更适宜沙漠化治理,我们为什么非要另辟蹊径?”林冬梅无奈地说。

然而,林占熺始终认为,菌草的根系发达、生物量大、抗逆性强,既能防风固沙,也能解决饲草短缺的问题。“林老师是以科学家的责任心来看待这件事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团队的每一个人。以前林老师东奔西跑没少让我们心疼,现在我们差不多也都成了‘拼命三郎’,有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说这话时,林冬梅始终笑盈盈的。

阿拉善盟的日头升了又落,落了又升,一批批菌草种了又死,死了又种,但这支坚定的团队始终坚持日复一日地研究风沙规律,分析沙土构成调整种植布局,变换育苗方式……与风沙对抗十余载,终于培育驯化出了两个适合在乌兰布和沙漠生长的菌草品种。试验数据显示,一棵生长150天的菌草,根系能锁住20多平方米沙地,每亩鲜草产量平均达12吨。

在林冬梅看来,以“草”为核心发展菌草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草可以代木,不仅代木种菇,还可以做板材、做纸浆。

去年在福州举办的海创会上,菌草的跨界亮相就惊艳了众人。曾经只在田间地头猛长的草,摇身一变成为柔软的丝巾、挺括的西装、坚固耐用的衣柜,还成为一次性餐盒等。“菌草产量高,每使用25万吨菌草替代木质原料,可以减少1万亩林地砍伐。”林冬梅说。

22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林冬梅发现自己走了一条与父亲何其相似的路。为了扛起菌草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兴趣,调整了人生方向,从此再没有中途停下喘一口气、歇一歇脚的机会。

“菌草事业已处稳定状态?不存在的。”谈及未来,林冬梅语气中充满了打破常规的果敢和期待,“我们还在不断挖掘菌草的潜力,相信每一次技术突破、应用场景的拓宽都会为菌草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也期待更多‘以草代木’的新故事出现。”(记者 潘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