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月开始,日子可能更紧!3个信号已经亮了,别再花钱眼不眨!
创始人
2025-10-03 12:07:54
0

国庆去超市囤货,结账时我愣了一下。

平时常买的 5L 装食用油,标签从 79 元涨到了 85 元;10 斤装的大米,贵了 6 块钱;就连最常用的洗衣液,容量从 2kg 悄悄缩到了 1.8kg,价格却没降。

以为是个别超市调价?回家翻手机才发现,小区宝妈群早炸了锅:“油价又涨了,加满一箱多花 20 块”“孩子的奶粉,代购说下个月要涨 10%”“楼下面馆,小碗面从 12 块涨到 14 块了”。

别觉得是 “小波动”,这背后藏着更关键的变化。中国银行研究院刚发的报告预警,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 增速可能降到 4.5%。

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冰冷的数字,是钱包被悄悄 “缩水” 的现实。10 月刚开场,3 个信号已经亮了,再花钱眼不眨,接下来的日子真要慌。

信号一:刚需品 “悄悄涨价”,钱不经花了

最直观的感受是:大件在降价,刚需在涨价。

车子打折、家电买一送一,商场里冷冷清清;但米面油、水电煤、日用品,要么直接涨价,要么偷偷减量,躲都躲不开。这不是商家黑心,是 “生活型通胀” 来了。

(1)粮油:每天都要花的钱,涨得最揪心

去超市对比下就清楚:

普通东北大米,上半年还是 2.8 元 / 斤,现在涨到 3.2 元 / 斤;5L 的大豆油,三个月内涨了 8 块钱;就连鸡蛋,批发价都从 3.8 元 / 斤涨到了 4.5 元 / 斤。

别嫌涨幅小,算笔账就懂了。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吃 10 斤米、5 斤油、20 斤鸡蛋,以前花 150 块够了,现在得 170 多块。一年下来,光吃饭就多花 240 块。

原因很实在:极端天气导致部分产区减产,全球供应链又不稳,进口粮成本涨了;加上运输、仓储费用居高不下,这些成本最后都摊到了消费者身上。

更关键的是,粮油是 “刚需中的刚需”,再贵也得买,长期下来就是不小的负担。

(2)能源:涨价的 “传导引擎”,所有东西都跟着贵

油价是最明显的例子。10 月以来,国内油价已经涨了两轮,92 号汽油逼近 8 元 / 升,加满一箱 50L 的油,比 8 月份多花 30 块。

但油价涨的影响,远不止开车花钱多。

物流公司的运输成本涨了,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就得跟着涨价;工厂的电费、燃气费涨了,生产的日用品、衣服成本就高了。这是 “结构性上涨”,不是短期波动。

北方的朋友更要注意,天然气价格已经有抬头迹象。去年冬天一罐 15kg 的液化气是 120 元,今年不少地方已经涨到 135 元,供暖季要是再涨,过冬成本又得加一笔。

(3)日用品:“减量不减价”,比直接涨价更坑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隐形涨价”—— 商家不明着提价,而是偷偷减量。

你有没有发现:

洗衣液的瓶子变瘦了,以前能倒 30 次,现在只能倒 25 次;卫生纸卷变细了,层数从 12 层减到 10 层;就连牙膏,管口都做小了,每次挤得多,用得更快。

有宝妈算过,孩子的纸尿裤,以前一包 80 片,现在 72 片,价格还是 129 元,相当于每片贵了近 1 毛钱。这些小东西天天用,积少成多,钱包不知不觉就空了。

信号二:收入 “紧箍咒” 收紧,赚钱更难了

花钱的地方变多,赚钱的门路却在变窄。这两个月,身边不少人都感受到了 “收入压力”。

(1)企业 “降本增效”,工资、奖金缩水

朋友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国庆前收到通知:四季度绩效奖金减半,原本每月能拿 8000 的奖金,现在只剩 4000。老板找谈话时直言:“大环境不好,先保住岗位再说”。

不只是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教培、房地产这些行业,要么裁员优化,要么降薪止损。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三季度企业招聘薪资同比下降 3.2%,就连 “金九银十” 的跳槽旺季,高薪岗位都少了不少。

中国银行的报告也提到,企业利润受影响,员工收入增长自然跟不上。对普通人来说,工资不涨就是 “变相降薪”,再加上物价涨,实际购买力直接打了折。

(2)副业 “内卷” 加剧,额外收入难赚了

以前下班开网约车、周末做直播,多少能赚点外快。现在呢?

网约车司机群里,有人说 “以前一天接 20 单,现在接 15 单都难,车比乘客还多”;直播带货的朋友吐槽 “佣金从 15% 降到 8%,还得自己贴钱做活动”。

就连小区里的兼职保洁、快递驿站,都挤满了找活干的人。不是不想努力,是 “副业赛道” 也卷不动了,额外收入的口子正在收窄。

信号三:理财 “踩坑” 变多,钱存着也心慌

有人说 “赚不到钱,存着总行了吧?” 但最近的理财市场,也不太平。

(1)低风险理财 “破净”,收益越来越低

以前买银行理财,年化 3% 以上很常见,现在不少产品跌到 2.5% 以下,甚至出现 “破净”。

我妈买的某国有银行理财,去年年化 3.2%,今年到期后再买,只有 2.4%。她说:“存 10 万块,一年利息少了 800 块,还不如以前存定期”。

就连余额宝,7 日年化收益率都跌到 1.8%,10 万块放里面,一天利息才 5 块钱,够买瓶矿泉水。

(2)盲目投资 “踩雷”,本金都可能亏

有人不甘心收益低,想投点 “高收益” 产品,结果踩了坑。

小区张叔听人推荐,买了个 “年化 8%” 的私募产品,国庆前被告知 “项目逾期,本金暂时拿不回”。这类 “高息诱惑”,大多藏着风险,越是钱难赚的时候,越容易掉进去。

央行虽然在放水、降准,释放了不少资金,但这些钱主要流向企业,普通人想靠理财 “躺赚”,越来越难了。

4 个 “保命” 技巧,把钱花在刀刃上

日子紧了,不是要 “抠门”,而是要 “聪明花钱”。结合身边人的实战经验,分享 4 个好用的技巧:

(1)刚需品 “适量储备,避开高峰”

粮油、日用品这些必买的,可以趁促销适量囤,但别贪多。

比如食用油,保质期 18 个月,家里囤 2-3 桶够了;卫生纸、洗衣液,囤 3 个月的量就行,太多占地方还可能过期。

重点盯超市 “会员日”“临期促销”,我家附近的超市每周三鸡蛋便宜 5 毛,每月 15 号日用品打 9 折,一年能省几百块。

(2)非刚需 “延迟消费,拒绝冲动”

买东西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现在必须买吗?能用旧的代替吗?买了会后悔吗?”

我同事以前每月都买新衣服,现在改成 “季度清衣柜”:把旧衣服搭配重组,不够再买刚需款,每月衣服开销从 2000 降到 800。

家电、数码产品更是如此,除非坏了没法用,否则别追新款。旧手机、旧电脑好好保养,多撑一年没问题。

(3)收入 “稳住基本盘,开拓轻副业”

主业别轻易跳槽,哪怕工资没涨,保住岗位就是 “赢”。利用下班时间学个实用技能,比如剪辑、设计,接单时更有竞争力。

轻副业优先选 “低投入” 的:比如帮小区宝妈代买母婴用品赚差价,用专业知识做线上咨询,不用囤货、不用投入本金,风险小还能赚点零花钱。

(4)理财 “求稳不求高,分散配置”

钱别都放一个地方,按 “334” 法则分配:

30% 存活期或货币基金,随时能用,应对突发支出;

30% 买定期存款或国债,保本保息,稳住基本收益;

40% 投指数基金或低风险理财,长期持有,别追短期收益。

记住:现在不是 “赚快钱” 的时候,保住本金、保持流动性,比啥都重要。

日子紧点不可怕,盲目花钱才可怕

最后想说,10 月开始的 “紧日子”,不是 “危机”,是 “提醒”。

提醒我们别再乱花钱,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醒我们要稳住收入,别轻易冒险;提醒我们理财要求稳,别被高收益诱惑。

中国银行的报告里也说,虽然四季度压力大,但政策在发力,比如央行的再贷款、财政的民生补贴,都是在帮大家 “托底”。

日子紧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信号亮了,还在花钱眼不眨。从今天起,好好规划收支,守住钱包,等经济回暖,我们才能更从容。

毕竟,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人,从来不会被 “紧日子” 难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