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乌克兰战场炮火未歇,欧洲正悄然策划一场更具战略深远意义的反击——不是派遣士兵,也不是输送武器,而是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国家资产,为乌克兰提供长达五年的财政支持。
«——【·2100亿欧元的战争基金·】——»
乌克兰战场的硝烟仍未消散。欧洲正酝酿一场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战略行动。不是增派士兵,也不是追加武器,而是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国家资产,为乌克兰提供长达五年的财政支持。
这场金融战的核心,是俄罗斯央行存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清算系统(Euroclear)的2100亿欧元海外储备。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笔资金一直被欧盟冻结。
如今,欧盟与七国集团(G7)正推动一项极具争议的计划: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乌克兰重建贷款”,总额预计达1400亿欧元,分期拨付给基辅政府。
更关键的是,这笔贷款并非无偿援助,而是设计了“战后追偿机制”——未来若俄罗斯支付战争赔偿,需优先偿还贷款,剩余部分才可能解冻原始资产。
这一计划的逻辑链条看似严密,却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俄罗斯将其斥为“金融海盗行为”,欧盟内部也因法律风险和政治分歧争论不休。但在乌克兰财政濒临崩溃的当下,欧洲似乎已将这步棋视为扭转战局的“最后底牌”。
故事始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欧美迅速启动史上最严厉制裁,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其中2100亿欧元位于欧盟境内,主要存放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
这些资产原本是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卢布汇率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冻结容易,如何使用却成了难题。欧盟最初仅将资产产生的利息用于援助乌克兰。
据测算,这些资产每年产生约30亿欧元利息,其中90%被用于购买武器,10%用于能源基础设施重建。例如,2024年7月,欧盟向乌克兰转账15亿欧元,其中13.5亿用于军事用途。
但随着冲突长期化,乌克兰资金缺口急剧扩大。2025年乌国防预算达540亿美元,占GDP的26.3%,而全年财政赤字预计占GDP的18.4%,外部融资需求高达490亿美元。
仅靠利息收入已无法满足需求,欧盟不得不考虑动用本金。 2024年6月,G7和欧盟领导人达成协议,允许以冻结资产为担保发放贷款。根据计划,欧盟将发行1400亿欧元债券,以资产收益作为还款保障。
乌克兰可在五年内分期使用这笔资金,用于军事开支、经济重建和社会福利。这意味着乌克兰每年可获得约280亿欧元支持,相当于其2025年军费的一半以上。
«——【·欧盟内部的激烈交锋·】——»
尽管计划看似可行,却在欧盟内部引发激烈争议。核心矛盾集中在法律合法性和金融风险上。反对者以比利时、德国、法国为代表。比利时副首相普雷沃直言,没收资产将“引发系统性金融不稳定”,损害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誉。
欧洲清算银行CEO乌尔班警告,此举可能导致俄罗斯发起法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甚至冻结欧洲金融机构在俄资产。历史上,伊朗曾因资产被冻结起诉西方国家,最终通过国际仲裁追回部分资金,这一案例令欧盟心有余悸。
更棘手的是欧盟决策机制。根据规定,对俄制裁需成员国一致同意。匈牙利以“违反欧盟法律”为由,多次阻挠相关决议,并起诉欧盟理事会。2025年10月,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试图推动计划,却因匈牙利、斯洛伐克反对而无果。
支持派则以波兰、立陶宛等东欧国家为代表。他们认为俄罗斯作为“侵略者”,理应用资产赔偿损失。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援引国际法称,“侵略者必须为损害负责”。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甚至放言,只要拿到冻结资产,“西方削减援助也无关紧要”。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欧洲各国的利益算计。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支持乌克兰换取安全保障,而西欧国家更担心金融体系受损。
«——【·俄罗斯的反制·】——»
面对欧洲的“金融绞杀”,俄罗斯迅速发起反击。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允许冻结西方投资者在俄资产作为报复。2025年10月,莫斯科州仲裁法院冻结了美国纽约梅隆银行和摩根大通的3.72亿美元资产。俄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警告,若西方没收俄资产,俄将“以牙还牙”,冻结更多西方资产。
这种对抗可能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对此高度警惕。他们担心,若西方能随意没收主权国家资产,其美元、欧元储备的安全性将不复存在。
2025年9月,俄罗斯以“设备故障”为由暂停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导致德国工业成本飙升37%。若冲突升级,欧洲可能陷入“断气”与“断财”的双重困境。
«——【·结语·】——»
欧洲启用俄罗斯资产的计划,本质上是一场经济豪赌。它试图用金融手段改变军事平衡,却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场主权保卫战;对欧盟而言,这是一场信誉保卫战;对乌克兰而言,这是一场生死保卫战。
历史经验表明,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经济耐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通过发行国债支撑战争,最终导致帝国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重建实现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