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审计报告骗了
创始人
2025-10-02 20:05:37
0

不管是做投前尽调还是做投后管理,是做项目融资类的,还是做信贷类的,或者供应商审查类的。


审计报告大概率都是资料清单中的必备项了。


今年我们做回购退出的各种调查工作,大部分投资人手里基本也就只有审计报告,撑死还能有一份excel版的报表。


看似,感觉审计报告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哈。


其实屁用没有。


一点价值都没有,打开看这个扫描件,纯浪费时间。


真不如直接给一个excel版的报表,好歹还能复制粘贴,整理一下数据。


我不是在表达审计行业的问题哈,我只是在说,在尽调工作过程中,目标企业的审计报告,对尽调工作的价值作用。


就是毛线作用都没有,哈哈。


我其实有想过,这块要不要严谨一点,别说得太绝对,强调一下,是多年之前的尽调工作,中前期项目,小所出的报告。


毕竟我这公众号的阅读者,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事审计工作的。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也不必,这些情况,其实跟审计从业者,没什么关系。


基本上除了最后ipo申报,提供的三年审计报告之外,其余的参考价值都很小。


都不说数据真实性,咱都不考虑财务造假的事,就内容详细程度,咱想看详细点,都不行,啥也看不到啊。


不过确实也分阶段。


备案的就强于不备案的。


但是备案也就是实行了有5年?记不住了,以前是贴防伪码,后来有一阵子既不贴防伪码,也不备案的空窗期。


有证券资质的就强于没证券资质的。


目前有证券资质备案的好像也就100多家。


有证券资质中,排名靠前的就强于排名靠后的。


这100多家有证券资质的,也不是都接得到ipo和上市公司业务。


基本就是前三十名,能接得到活,排名越靠后的,越接不到业务,也就没有相关经验。


四大八大强于其他。


实际上审计,就是一个业务集中度极高的行业,95%的上市公司业务,全都集中在头部。


断层很严重,不只是规模,专业水平和经验上,断层也非常严重。


我接触过很多有证券资质,但排名靠后的所,他们全国排名前一百,已经很优秀了。


但是他们,在相关业务上的经验真的差得挺多的。


不是说这事特难,一点也不难,就是个熟练工种,做过几次就会有经验,但你没做过,就永远没这个经验。


有的时候,你就发现,他们比四大八大还教条,只是因为很多业务上缺乏经验,不太懂,不知道风险把控的关键点在哪。


这里得吐槽一下x审,太业余了。他们找来了他们最有经验的会计师,也搞不明白,对赌投资到底应该核算在哪,太外行了。


这其实也是他们总也拿不到好业务,做不起来的一小部分原因。


回归正题,那你看到了,越大的所出的审计报告,参考价值越大。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还应该加一个前提,就是越重要的事项出的审计报告,参考价值越大。


两个条件要叠加在一起。


比如都是八大出的,普通的年审,跟股改净资产,跟后面ipo审计,尺度也不一样。


普通的年审,也就是意思意思,随便调整一下,当然肯定也是相对于其他小所严谨的多得多得多哈。


所以,真的,我奉劝各位做审计的朋友,一定要考cpa,要去大所,不然对你的专业能力成长,以及日后跳槽,一丁点帮助都没有。


那其实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去找大所出审计报告,因为贵嘛,事多嘛,不好沟通嘛。


所以你做尽调的时候就会发现,大部分企业,都是找一些小所随便出的报告,可能就几页报表,后面的附注,啥也没有,就是重新抄了一遍报表项。


稍微好一点的,也就是列一下二级科目,抄一下余额表。


就这样,真的,我今年,还看到了好多这样的报告。


甚至是没有备案的,就在两个月前。


那你说这样的审计报告,有啥价值?可不就是屁用没有么。


他们应付银行,应付招投标,应付供应商入库,跟应付投资人是一个道理。你要,就给你瞎几把出一个。


基本上我们会提前问一下,目标企业,用的事务所是哪家。如果是小所,那报告我们都不会打开看,浪费时间,不如直接看报表余额表了。


有时间,你们去上交所或者深交所官网,随便找个上市公司,看一下他们的年审报告,看看人家后面附注是怎么披露的,再看看你手里的报告的附注,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所以会有投资人要求,企业后续出的审计报告,必须是四大八大的,或者必须是有证券资质的。


有的美元基金,会要求必须是四大的。


一般能写到协议里的都是要求具有证券资质,它也要避免利益输送的嫌疑嘛。


也不要小看这个条款,是很有价值的。


以前咱们聊过,审计以前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特别乱。各种淘宝所,那种几百块,只盖个章的报告,大量地在市场流通。


实际上很多企业,出的都是这种报告,尤其是在之前二维码备案没有全国统一的时候。


现在统一备案了,相对来说会比不备案的严谨一些,至少它会要一些账目资料了,当然也有那种刀口舔血的,那种基本存活时间超不过两年,它只能是赌晚一点被查到。


我一直以为,这几年,审计报告全国统一备案以后,市面上不会有很多不备案只盖章的报告了。


但确实还是有,就前两个月,我们做一个AI项目,还看到他们出的2024年的年审,没有备案,事务所自己弄了个什么二维码蒙事。


更震惊的是,今天上午我看到了这个





这个我确实没想到,所以说这个世界,断层真的很严重。


2022年2月开始搞,2024年7月截止,咱给它算两年吧,两年满负荷运营。


2年520万收入,每份价格90元~150元。


看到这,我都惊了,我以为500元,已经是底线了,我明明记得之前淘宝是300~500元啊。


他这怎么才90元啊,哈哈。


90元啥概念啊?会不会还包邮啊?卧槽,真当菜市场买白菜了。


他这个价钱肯定是不备案的,如果备案,不是这个价。


那就算按他最高收费150元算,2年520万,等于出了3.5万份报告,平均一天50份报告,我是不是算错了?50份?


3.5万份没备案、只盖章的报告,而且是2022年2月~2024年7月,那就是去年和前年的事吗?


等于这两年光他家就往市面输送了3.5万份,没有备案,没经过审查的审计报告。


那都流向哪里了?


所以啊,哎,在咱们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市场。咱们每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里。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你们看那个判决书内容。


他们这工资水平够低的啊,这牛某看着估计就是经理,怎么两年才挣11万啊?是真的吗?


另外7个人,两年工资发了18万?


2年出3.5万份,一天50份报告,感觉平时也挺忙的呢。就沟通,收集资料,抄报表,打印、扫描、装订、邮寄,也不少活呢,工资水平这么低啊?不知道是不是隐藏收入了。


其实你们知道么,别看他卖90元~150元一份,实际到企业,基本最少都是一两千元一份。


他们就相当于一个小工厂,没什么利润的,中间大量的利润流向了那些手里有客户资源的中介、咨询公司。


这个市场,就是这样,谁有客户,谁牛逼,谁拿大头。


但是,这些有客户资源的中间商,反而成了漏网之鱼了。


真的,咱们应该一起努力推动,审计报告的规范化,先从普及全国统一备案开始,从你我开始,拒绝没有备案的报告。


一步一步来,先从把底稿做齐,程序做全开始。


这样审计工作才能慢慢发挥价值,从业者才不至于这么痛苦。


本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工作,现在变成这样,对谁其实都没好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