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前,张家口柴沟堡站的自助取票机前挤满了人。
很多人特地从北京赶来,极限往返只为收藏最后一批限定版红色车票。
不止这个车站。这几天,中国很多火车站都出现了一批并不是真的想坐火车去哪儿的人。他们单纯就是想买一张火车票,或者一起坐一段短短的路程,比如从三亚的凤凰机场站出发到天涯海角站,只需要8分钟3元钱。
图源:小红书@王小宇
国庆假期还没开始,“纸质车票”已经迎来终结。根据铁路部门规定,9月30日之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这里所说的“纸质报销凭证”,正是承载着一代人旅途记忆的“纸质车票”。
“没想到纸质车票有一天也会成为限定版”,网友们对此褒贬不一。
不爱取票的人却早就把它忘在了脑海里的角落。有人说取消“纸质车票”何尝不是件好事儿,既顺应新时代的环保要求,又能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有些人开始自发晒图追忆旅途故事。赶在结束之前,打卡“天涯海角”“太阳升”“福利屯”等特色车站,追完所有字母开头的火车票,为的就是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图源:小红书@Newton
更多人关心的是摆在眼前的问题——“那些用智能手机不太熟练的老年人怎么办”,电子化变革背后的适老化问题,仍在热议中。
在这里,人们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纸质车票的消亡只是电子化进程的一隅,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在更快更便利的时代,我们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原始载体的离去,现实问题尚且有待优化解决,如何在电子时代储存故事、安放记忆,是每个人的现实议题。
当纸质车票成为过去式
自从月初,“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关于“为什么要取消”的讨论,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官方通告给出的关键字是无纸化、电子化,对应着环保高效的时代需求,顺应其“运输合同凭证电子化、乘车凭证无纸化、报销凭证按需提供”的趋势。
而对于那些用智能手机不太熟练的老年人,中国铁路也给出了相应的配套方案。
比如进站时统一刷身份证,他们作为重点群体可走优先通道;
标注各项乘车信息的“行程信息提示单”仍在使用中,可在站内自助打印;
需要报销的话,线下也提供帮忙申请开具电子发票等相关服务。
行程信息提示单 来源:铁路12306公众号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张火车票所承担的并非只有现实用途,还寄托着人们的情感诉求。
纸质车票是铁路文化和旅客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我和那张纸质票的故事”征集和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分享出了自己的票根收藏夹,上百张车票记录着人与铁路的种种故事,厚厚一沓堆满了回忆。
网友@snail用这些车票点亮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地图:
第一次一个人坐高铁,是去深圳;
和学校去参加作文比赛,是去重庆;
上大学,是去长沙;去其他大学找高中同学,是去广州……
图源:@snail
他说:“我如此喜欢纸质车票,每一张看到都是一个故事,它结束在了我的十八岁。”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纸质车票”,早就悄然消失于大众的生活之中。
早在2020年6月,中国铁路就已经全面实行电子客票,不再提供纸质车票。旅客刷身份证乘车后,“纸质车票”顺势变为“纸质报销凭证”,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乘车用票。
纸质报销凭证 图源:中国铁路公众号
2024年11月,铁路部门推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以2025年9月30日为截止日期,留给乘客近一年的“纸电并用”过渡期。
这意味着,“纸质车票”最后的报销凭证功能要被电子发票彻底取代,沦为无实用的纸张。
没有用的旧纸质车票,无法登上新的时代列车。当“纸质车票”成为过去式,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在飞速向前,告别过去。
图源:小红书@哈哈哈哈哈哈
回顾铁路纸质车票的变迁史,一方小小的纸张上,乘车功能的集聚和分离精确对应着时代的种种变化。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硬板式火车票,流通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尺寸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盲文,会用一两道红杠区分快车和慢车。
第二代的软纸式火车票可追溯到1996年初,上海、北京等铁路局率先试点计算机软纸标准车票。同年末尾,软纸客票正式在全国得到推广使用,经其改版的红色底纹车票使用至今。
我们目前还在使用的“纸质车票”,正是第三代磁卡式火车票,分为红色条码票和蓝色磁介质车票,此前集铁路旅客承运合同凭证、乘车凭证、报销凭证等功能于一体。
车票不断改版变化,功能一步步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它慢慢硬度更高、添加二维码、真人实名制、卡片植入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成为“万能通行卡”后顺应无纸化,将功能分散直到消失。
与此同时,车票外的世界也是瞬息万变。火车不断提速,慢悠悠的绿皮列车驶入“动车时代”,人挤人的买票窗口变成线上扫码支付和自助取票机,昔日春运农民工返乡过年挤爆车站的新闻越来越少……
从硬板式火车票出现到“纸质报销凭证”退出历史舞台,中间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告别。身处其中的几代人,慢慢在车票一起经历过去时。
在今天,告别“纸质车票”,就是告别曾经的自己。
一张旧车票的故事
最近,全网掀起了一轮“告别纸质车票”的热潮。
一张旧车票很轻,它能够承载多少故事?这个问题,网友们自有答案。
有忙着“抢救式收藏”的火车迷,提前下单锁定了9月30日的特别行程,只为打印留念。有网友数着倒计时,翻出所有的车票拍照打卡,真情实感地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旅程。
在“我和那张纸质票的故事”征集和评论区里,我们也收到了读者在天南海北分享的故事。轻盈的句子里,是他们翻开的人生某一页。
21岁的Jamie,将读大学以来回家的车票垒出了3厘米,满满当当都是她对家的思念。家和远方的距离,在一张张票里重叠,映出欢喜的心情。
图源:Jamie
今年29岁的化瑞,在一张车票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09年,他从河南濮阳下面的小县城乘车到哈尔滨的姥姥家,26个小时的硬座“贫穷和宽广围绕路程”。他第一次知道哪怕是泡面也很贵,而旅途中也会遇到温暖的人。
火车一路向北,从平坦的中原开往凛冽的雪原,列车里的故事、车窗上的暗影,在少年心里埋下一颗向外探索的种子,见证着他迈向远方的第一步。
很多人都是由一张火车票开始了新人生,又用一张票回到了故土。火车票是很多人从家乡去往远方追求人生新可能的起点,也是疲惫的人们回到故乡休憩身心的终点。
有位50岁的“票根收集爱好者”,分享了自己长达63时10分的乘车经历。
2012年,他坐上了从起始站汉口发往终点站乌鲁木齐的L904次列车,经历了近三天三夜的“煎熬”。
图源:@“票根收集爱好者”
如今L字头临时旅客列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武昌站发往乌鲁木齐站的普通列车只需36个小时,那段记忆也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
来自吉林的郑开秀说,纸质车票是他过去旅途时光的最好凭证。过去的四十年里,因求学、工作、远行探亲或览胜,他曾数百次踏上火车旅程。
2025年9月28日,郑开秀和四岁多的儿子橡果坐上了沈白高铁首班车。从白山东站到江源东站,短短的13分钟,对他来说却最是难忘。
图源:郑开秀
按规定,不满六周岁的孩子本可免票,但他特意为儿子买下半价火车票,这是父子俩的专属仪式,让小小的粉色票根纪念孩子成长。
他说,这极有可能是孩子人生中唯一一张火车票纸质凭证。
这不仅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还是一代人的记忆存档。作为长久以来的信息载体,纸质车票看得见摸得着,像是岁月疾驰留下的文字印记,“走到哪里都要存一张”是很多人的出行习惯。
但人们真正在乎的,还是车票背后的故事。从哪里出发,列车上偶遇的人,到站后的挥手,都变成一句“你好”和“再见”,最后是“好久不见”。一张张旧车票,默默承担着庞大而复杂的移情。
在纪录片《这十年第6集:第101张车票》中,铁路工作者赵京收集了100张车票,纪念着他一遍遍乘车去见女友耿晓丹的回忆。这不仅是一段从济南出发到日照的旅程,不只是一张张作废了的车票,它们见证着一段异地7年依旧圆满的爱情。
纪录片《这十年》
电视剧《南来北往》里,中国铁路的故事就是普通人的故事。新老两代铁路警察薪火相传,这里的人离去又归来,有人在老去有人正年轻,“况且况且”的火车变成疾驰无声的高铁,老故事慢慢变成了新故事。
相比于容易模糊和美化的记忆,客观存在的纸质车票成了人们情感寄托的见证。无论是对曾经的自己,还是某个重要的人、某处抵达过的彼岸,记忆慢慢发酵,令人难以忘怀。
借着这次“车票告别”,人们想要以此宣告的是,他们仍然在场。
在今年春节的回家路上,我们将不再拥有那张小小的“车票”,只是记忆从未断绝。
纸质退场之后,情感寄托何在
就在“纸质车票”退场的同时,国内机票的纸质行程单也走到了历史终点,成为无纸化、电子化进程中的另一缩影。
去年12月,民航旅客运输服务领域全面推广使用数字化的电子发票。
根据官方公告,2025年10月1日起,民航境内航线将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行程单,不再提供纸质行程单。
登机牌虽然还在,但在网友们的吐槽声中,它“成了自助机上薄薄一张热敏纸”“变得像超市里的小票”,纪念意义随着轻软的纸张慢慢褪色,只留下了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
如果说无纸化对应的是环保节能要求,那么去纸化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现状。
迈入智能时代,我们与纸质的距离在不断拉远。工作后的成年人,有多久没有在纸上写过一段完整文字,多久没有认真看完一整本书,多久没有翻阅过一封书信?
这些曾经寄托一代代人情感的纸质载体,正在时代的进步里腾挪让位。当高铁试验时速达到450公里/小时,当从北京到上海只需2.5个小时,步履“更快”的行人们无法更多停留。
木心在《从前慢》中描述的“车,马,邮件都慢”,在如今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在当代人讲实用、快节奏的日常里,去纸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第2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24.4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8.76分钟,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3小时。
伴随着“电子媒介的全方位攻占”,大批量的实体书店正在静默离去。今年以来,新华书店、三联书店、茑屋书店、西西弗等陆续关闭了部分门店,陪伴过一代人青春、走过19年的豆瓣书店也于9月中旬确认即将闭店。
当代人的生活,正在逐步去纸化。但在时代进步的浪潮里,纸质车票不能等同于人文温度,电子车票也不只是冷硬科技,“技术向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更好生活。
在这里,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衔接纸质退场时的集体共同记忆,在电子时代更好地储存和安放情感。
德国文学与历史专家罗塔尔·穆勒在《纸的文化史》中说人们仍然生活在纸张的时代,仍然对其存在渴望:“人们可以触摸纸张,听它在手中沙沙作响,气味成为纸张所具有的‘旧’物质性的真实象征,社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越是如此。”
处于数字化变革期间的人们,需要融合“去纸化”背后割裂的代际习惯。时代滚滚向前,大家熟悉的纸质车票被淘汰,带走了相应的安全感。他们正在以怀旧为表象的时期里,消化着集体的迷茫和焦虑。
从纸质车票迈入“无纸时代”,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在实时更新。
无纸票根、电子阅读、AI图片,终将成为新一代人的原始记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李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