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海丝遗韵 追寻远航足迹
福州新区(长乐区)以文塑城、以旅兴城,推动海丝文化焕新出彩
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作为这一历史的承载地,福州新区(长乐区)沉淀了丰厚的海丝文化遗产。
今年恰逢郑和首次下西洋620周年,福州新区(长乐区)将在和平街推出“我随郑和下西洋”国庆中秋文旅周系列活动,以全新方式让海丝文化走入现实生活。从镌刻航程的石碑到巍然矗立的宝塔,再到千帆竞发的港湾与意蕴绵长的街区坊巷,一条独具福州新区(长乐区)气韵的郑和文化风景线正被精心串联、呼之欲出。
耸立在闽江边的郑和石雕像。姜亮 摄
石碑镌史 远航印记
步入长乐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目之所及皆是波澜壮阔的航海记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方由郑和在最后一次远航前撰文并镌嵌于南山宫殿的石碑全文1177字,是全国现存唯一完整记载七下西洋的珍贵碑刻。碑文中“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的明确记载,成为考证长乐作为郑和船队驻泊基地与开洋起点的权威史料。
馆内陈设的航线图,勾勒出当年舟师驰骋四海的壮阔轨迹:42条航线贯通亚非37国,最西抵达非洲麻林,最北深入红海天方,最南远至爪哇,累计航程16万海里,书写世界航海史上的不朽传奇。展厅中复原的福船模型,再现“宝船”风采,长四十四丈、九桅十二帆、万吨级排水量,写就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展厅一隅,出土于南山天妃宫遗址的石柱础静默陈列,诉说着郑和与妈祖信俗的深厚渊源。“据史料记载,郑和曾奏请在长乐修建天妃行宫,以祀海祭天。”郑和史迹陈列馆讲解员郑群说,这为考证郑和下西洋以长乐作为驻泊地和开洋地提供了直观有力的实物依据。
宝塔守望 港湾启程
移步换景,远观耸立于南山之巅的圣寿宝塔,庄严巍峨、气势恢宏,是郑和七下西洋最忠实的守望者。此塔始建于北宋,因其地势高耸、位置独特,被郑和船队选为出入闽江口的航标塔。郑和曾多次登临塔顶,俯瞰太平港舳舻千里的壮观阵容,并出资修葺此塔。至明永乐年间,塔、寺、宫、殿并立南山,形成“画栋连云”的鼎盛景象。
圣寿宝塔庄耸立在长乐南山之巅。姜亮 摄
南山下的太平港,曾是郑和庞大船队的驻泊母港。这里江面开阔,以五虎门为天然屏障,既便于船只修整、物资补给,又能有效抵御风浪,蓄势待发。郑和麾下的数万水师官兵,常在此驻泊数月,静候季风,以待扬帆。
郑和当年驻泊的这片水域,如今已融入城市肌理。位于太平港畔的郑和广场留存着航海印记,14米高的雕像迎风而立,三宝亭、舟师起锚处等景观散布其间、交相辉映。
在潭头镇文石村江畔,摩崖石刻“皇明登文道”字迹虽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辨。这里曾是郑和多次登陆祭祀之地,也是修建天妃庙的重要码头,与圣寿宝塔、太平港一道,勾勒出长乐海丝文化的历史脉络。
文脉赓续 街区焕彩
石碑无言,宝塔默立,港湾与街巷在时光中更迭,海丝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长乐通过修缮海丝馆、建成郑和广场、提升圣寿宝塔夜景、编撰《海丝拾古》系列丛书、改善登文道码头与三峰寺塔周边环境等,让历史遗存焕发全新活力。
作为“海丝文化第一街”,和平街是展示海丝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个长假,长乐将在此举办“我随郑和下西洋”国庆中秋文旅周系列活动,致敬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福州新区(长乐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为期七天,将围绕两大主线展开:外线聚焦西洋风情,再现郑和船队带着异域文化、美食与珍宝荣耀归来的盛况;内线深耕吴航文化,推出定向剧本闯关、乡土美食体验、网红打卡点和海丝奇遇街市等互动内容。
活动期间,街区将化身为海丝“大观园”,机械汉服国潮秀与万国衣冠廊相映成趣,万国风情美食集市香气四溢。游客可化身见习船员参与《郑和密令》沉浸式剧本闯关,也能在“海丝明月夜—状元博饼会”中一试身手,更有机会邂逅身穿汉服的机器人、机器狗等。“希望能为市民奉上一场融合文化与体验的海丝盛宴,让和平街在消费与文化交融中增添光彩。”上述负责人说。(记者 宋亦敏)
上一篇:美国中产正在变得危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