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
在罗源安于自然艺术馆内,一组刚雕刻完成的非洲翠饰品被移入展柜中。记者见到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安时,他正手持刻刀,对着一块非洲翠原石凝神构思,刀起石落间,自然造物与匠心巧思在方寸之间悄然融合。这位以寿山石巧雕闻名的雕刻家,如今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精湛的“罗源工”技艺与新兴的非洲翠玉石碰撞出艺术火花。
“你看这非洲翠的外观、色泽,与翡翠相似,但它的价格却亲民得多。”郑安拿起一块非洲翠雕刻而成的吊坠,迎着光线向记者展示,“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非洲翠这种高性价比的玉石正好契合市场需求。”
2024年,郑安敏锐捕捉到珠宝消费市场对翡翠“平替产品”的渴求时,便将目光投向了产自非洲南部的新兴玉种——非洲翠,开始开拓非洲翠原石交易与加工市场,让其在罗源落地生根。
从原石交易到加工创作,郑安带领团队全程参与产业链打造。他坦言,开拓新玉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做的,是让‘罗源工’的巧思与非洲翠的特质融合,让更多人感受石雕艺术的温度”。
在郑安的工作桌上,一个半成品石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盘栩栩如生的“鸡爪”,石材的黄色部分被巧妙雕作鸡皮的褶皱,偶现的白色石质则化作骨节分明的筋骨,甚至连皮纹的毛孔都清晰可见。郑安介绍,这是“舌尖上的石头”系列作品之一,从餐桌文化汲取灵感,将佛跳墙、烤乳猪、肉串等众多美味佳肴搬上石面,创作出令人垂涎的“石头宴”。
在郑安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系列作品:红亮焦黄的“烤乳猪”,汤汁光泽细腻入微的“佛跳墙”,颗颗饱满的荔枝、龙眼……这种“随物赋形”的创作理念,在“舌尖上的石头”系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寿山石到翡翠、和田玉,再到如今的非洲翠,郑安的刻刀从未局限于单一材质。去年起,他开始尝试用寿山石雕刻香薰盒、香炉等实用器物,将艺术品从博物馆的展柜延伸到百姓的生活场景中。“未来我还想尝试更多跨界创作,让石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郑安表示。(记者 全怡月 文/摄)
上一篇:福州高新区“双节”文旅盛宴引客来
下一篇:“双节”逛榕城 文化惊喜处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