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瞿立建
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1929.4.5—2025.6.20),挪威裔美国物理学家,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诺奖得主一般自幼就表现出聪慧过人的头脑,挪威裔美国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1929-2025)是个少见的例外。他童年平淡无奇,大学生涯成绩糟糕,职业生涯开端充满偶然,但最终凭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对终身学习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超导实验研究中做出重大发现,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学术声誉高峰时转向生物学新领域,继续取得很高的成就。传奇的一生中,他还被迫“创业”,成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
他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乡村小子逆袭为科学大咖的?
质疑《圣经》的少年
1929年4月5日,伊瓦尔·贾埃弗生于挪威卑尔根的乡村,父亲是药剂师,经营一家药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的父母只有中学文化程度,都没上过大学,但是二人嗜好读书,经常买书。
受家庭氛围熏陶,贾埃弗自5岁开始读儿童读物。他为了便于理解,给书里复杂的名字都做了简化,把男主角都称是约翰,女主角都是简(这一招也被现在广大的短视频博主采用,影视解说的人物都是丧彪、小美等)。
贾埃弗听爷爷说,历史上的伟人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会投胎重生。他翻阅家里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寻找1829年4月5日出生的名人,结果没找到。贾埃弗感到遗憾,看来自己成不了名人了。
贾埃弗小时候喜欢动手拆解家里的门锁、钟表、留声机、农用机械等,并能复原。母亲对此很欣慰,觉得这孩子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很好的锁匠。
挪威当时实行7年义务教育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教学内容一直没变,主要课程是圣经、挪威语文、算术,其中圣经是最重要的课程。圣经课程主要灌输《新约全书》的内容,贾埃弗却对其中的故事充满疑惑:耶稣如何在水面上行走?耶稣何以在沙漠中仅用5大块面包和2条小鱼就供养了5000个饥民?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对圣经进行讨论,但贾埃弗小小年纪已经表现出这样的特质:从不完全相信别人告诉自己的一切,而是主动思考老师传授的东西是否讲得通。
那时候的挪威,50个孩子中只有一个会上高中,贾埃弗的父母比较有见识,不仅让孩子读高中,还让孩子继续读大学。1947年,贾埃弗被挪威技术学院(Norges tekniske høgskole,NTH)录取,入读机械工程专业。这所学校规定,学生要有一年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入学读书,因此贾埃弗去了一家弹药厂实习。在这一年里,贾埃弗成为车床操作高手,做了一些发明,改进了车床,还经历了一次几乎让他丧命的严重事故。
贾埃弗本科母校挪威技术学院的主楼。挪威技术学院与本市几所大学于1996年合并为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ST)。|图源:wikicommons
1948年,贾埃弗正式开始大学生涯。
爱玩的学渣变成无聊的专利审查员
在大学时,贾埃弗其实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挪威技术学院的教学方式是不留作业,也没有测验,不查考勤,只有一次期末考试。这正合贾埃弗之意,他充分放飞自我,把大好时光花在了看电影、打牌、喝酒、约会等事情上。甚至在这些课外娱乐上,他还总能取得“好成绩”。比如他热衷于打台球,赢得过学校的台球赛冠军;学校有一段时间晚上9点就熄灯了,贾埃弗点起蜡烛,自学桥牌,结果成为桥牌高手,赢得了学校驻地特隆赫姆市的冠军。
而学习方面,贾埃弗总能勉强通过考试,1952年他完成毕业论文,成绩延续了他一贯“飘过”的风格,获得了学士学位。
毕业之后,贾埃弗去部队服役一年,这是挪威青年必尽的义务。服役结束,他在挪威专利局找了份工作,任专利审查员。这个单位的职位晋升只有一条路:熬资历,日常工作内容也乏味无比,让贾埃弗感到厌倦。他的生活也有诸多不如意,由于挪威政府管制租房价格,导致他很难租到房子,上下班长时间通勤,夫妻还不得不分居。出于以上因素,贾埃弗选择离职,于1954年携妻子和孩子移居加拿大(贾埃弗23岁时与自己的中学同学Inger结婚,相伴一生)。
贾埃弗自信地以为自己会很容易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因为自己毕业于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学院。结果,他发现挪威技术学院的声望只是挪威人自我麻醉的吹嘘,在加拿大压根没有人听说过这所学校。
贾埃弗本来获得了通用电气加拿大分公司一个专利审查员的职位,尽管他急需一个工作养家糊口,但还是在面试时拒绝了这个职位,因为他在挪威就干够了,不想重蹈覆辙。幸运的是,公司又向贾埃弗提供了一个实习工程师职位,但薪水更低,贾埃弗欣然接受了这个职位。
通用电气加拿大分公司大楼的标牌。贾埃弗从通用电气公司成长为科学家。|图源:wikicommons
通用电气A、B、C课程:全身心投入学习
在上世纪50年代,很少有工程师读到博士学位,通用电气公司为了让职工掌握更多艰深知识,面向新入职的工程师开设了A、B、C三个等级的课程。一向不爱学习的贾埃弗也加入了课程学习。
这次的课程让贾埃弗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一个原因是,离开学校后的人生阅历让他开始珍惜学习的机会;另一个原因是,通用电气课程的学习方式新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公司的产品上实践。而他当年在挪威技术学院学习的时候,没有任何实践机会,因为挪威没有能力制造现代工业产品,毕业之后只能去小工厂,所做工作只需要常识而不需要专业知识。在通用电气,能亲眼看到应用高深的理论知识制造出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全过程,这令贾埃弗感到兴奋。
课程每周一次,一次课4个小时,还会留作业,作业是名副其实的工程问题。贾埃弗没有与同事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作业,而是选择独自作战,每周花40多个小时完成作业。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笨,他还谎称只用了25小时。
贾埃弗以最优异的成绩完成了A课程。他想继续参加B和C课程的学习,这需要移居美国。贾埃弗没有犹豫,申请调动到美国。
B课程难度更大,贾埃弗发现自己几乎有一半的作业题不会做。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加入学习小组,而是继续做学习独行侠。为了完成作业,他白天在图书馆学习,晚上回到家继续苦读,每周只允许自己有半小时看电视的时间。虽然辛苦,但贾埃弗很享受学习过程,他从来没有这么努力学习过。
电机工程专家Phillip Alger是贾埃弗的领导,在他指导下,贾埃弗发表了平生第一篇学术论文,做了第一次学术报告。那时贾埃弗的英语还不熟练,只能以读讲稿的方式完成报告,整个过程让他感觉十分尴尬。
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General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y)。贾埃弗在这里接受教育和科研训练,并在这里任职,成长为诺贝尔奖得主。|图源:wikicommons
贾埃弗继续进修C课程,课程导师是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C课程最后一个课程项目是转子应力的数值计算,导师是一位数学家。贾埃弗不管多么仔细小心,总会有错误,而他的导师总能搭眼一看就看出他出了几个错误。贾埃弗既折服于导师那非凡的数学能力,又感到非常沮丧,质疑自己的智力。贾埃弗决定以后逃离数学,转向物理学。
贾埃弗在项目中深入体验到了研究实验室的文化,这里的人只做研究,不负责产品。平日里,人们要么在一起讨论问题,要么在闲聊,有人坐在窗台旁发呆,还有人在黑板上写方程式,自由而充满激情,这样的氛围令他向往。
贾埃弗申请加入研究实验室并通过了科学家的面试,但人事部门需要大学成绩单,这让贾埃弗感到紧张。人事主管边看成绩单边对贾埃弗说道:“我注意到你的物理和数学成绩都是4.0分,你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人事主管不知道,在挪威,绩点分越高表示成绩越差,4.0代表刚及格,而在美国,4.0的绩点是最高分。一贯诚实的贾埃弗却没有进行澄清。
在这个错误理解的成绩单和C课程导师强有力推荐信加持下,贾埃弗成功入职研究实验室。
研究工作登堂入室
贾埃弗是实验室唯一没有博士学位的成员,还要去当地的伦斯勒理工学院读在职研究生。而他的同事们大都继续做与自己的博士论文相关的研究贾埃弗没有独立做研究的经历,不知道如何选题并开展研究。
约翰·费希尔(John Fisher,1919-2018),贾埃弗的科研引路人。|图源:New Energy Foundation
贾埃弗打算做物理研究,但他发现大多数物理学家在很年轻时候就做出重要发现,而他自己已经30岁了,便心怀疑虑,自己还有戏吗?因此他向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John Fisher寻求建议。
Fisher说:“那些物理学家取得成就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学到新知识,进而做出新发现。岁数大的人只要学习新知识,一样会做出新发现。不断学习新知识,还会不断做出新发现。”Fisher以自己为例,差不多五年就换一个研究方向,最初做机械工程,后来研究冶金,最近刚刚辞去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主任的职务,要去研究基本粒子和超导。
Fisher还给贾埃弗建议了一个研究课题:将两片金属薄膜彼此紧密挨在一起,观测电子是否可以从一块金属板跑到另一块金属板,即电子的量子隧穿效应。
贾埃弗对量子隧穿效应一无所知,甚至觉得Fisher描述的现象是天方夜谭。贾埃弗觉得反正也不知道干什么,那就干这个好了。
经过文献调研,他决定研究铝中的电子能否穿越铝表面的氧化物膜而隧穿到另一层铝中。这个实验需要一台蒸镀仪,而实验室没有这样的仪器。他向Fisher求助,Fisher轻描淡写地说,买一台就是了。贾埃弗回复道:“太贵了,比一台汽车都贵。”Fisher则说,“公司聘用你是来为他们工作的,你坐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什么工作也不能做,又有什么价值呢?”
两个月后,蒸镀仪到位了。然而,贾埃弗发现一篇论文称,铝膜上形成的铝氧化物能导电,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无法证明隧穿实验,他心想蒸镀仪白买了。
贾埃弗与蒸镀仪合影。|图源:Edison Tech Center
贾埃弗将这篇论文拿给Fisher看,Fisher翻阅了一下,说:“这文章可能是错的,不要管它。”贾埃弗很吃惊,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一篇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会是错的。
1960年,贾埃弗经过反复实验,确实观测到了两层铝丝之间的电子隧穿效应。他还在实验室做了一场报告,讲解这一工作。
贾埃弗非常紧张,自己一个还在读在职研究生的人要给一屋子有博士头衔的人做学术报告。
这次报告非常成功,翻过最后一张幻灯片后,会议室里掌声雷动。
然而,贾埃弗还在打磨这项工作的时候,结果被别人抢发了,令他感到相当气馁。
但不久之后,他就做出了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
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
贾埃弗在伦斯勒理工学院凝聚态物理课程中学习了超导的BCS理论,他洞察到可以通过隧穿效应测量超导中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能隙。
贾埃弗问Fisher这个工作是否值得深入研究,Fisher鼓励贾埃弗先试着做做看。
贾埃弗以前从没做过超导实验,好在通用电气的实验室资源丰富,能人众多,很多同事愿意投入整天的时间帮忙做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贾埃弗成功测量到了铅金属的超导能隙和态密度,与BCS理论预言一致,这是对BCS理论最直接验证!
命运似乎再次和贾埃弗开了一个玩笑。根据通用电气公司的规定,论文发表前要先申请专利,就这段时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M.Ginsberg和M.Tinkham教授以不同方法先于贾埃弗投稿前发表了超导能隙的测量结果。
贾埃弗向一位同事表达遗憾,那位同事说:“你的方法比他们采用的方法要高明得多,结果比他们的更好。感到烦恼是他们,而不是相反。”
贾埃弗听后很激动,第一次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物理学家,做出了一件重要工作。
贾埃弗的这一工作发表于1960年8月(Phys.Rev.Lett 1960,5,147),只有他一位作者,Fisher和实验室其他合作者完全有资格署名,但他们都对贾埃弗说:这是你的想法,应该独自署名。
论文发表后,贾埃弗被很多课题组,包括巴丁(John Bardeen;BCS理论中的B)本人的课题组和学术会议邀请做相关学术报告。贾埃弗每次做报告都感觉很紧张,他觉得有一些重要的实验还没有做。结果,他担心的那些问题从来没有人问到过。
1961年,通用电气公司建议贾埃弗暂停伦斯勒理工学院的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实验中。贾埃弗的同事也说,在伦斯勒理工学院的课程教育反而妨碍他学习新知。贾埃弗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在亲自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要比课堂上学到的多得多。
贾埃弗博士勇闯生物领域
贾埃弗在隧穿效应领域又发表了多篇论文。1964年,贾埃弗感觉对这个领域厌倦了,又向Fisher寻求建议。Fisher告诉他,许多科研人员在他们后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继续做与自己的博士论文有关的工作,这不好,应该每隔几年换一个研究领域。
贾埃弗开展新研究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他还没有完成学业。贾埃弗现在已经是很有名的物理学家,他自己也没有了做学生的热情,但他的妻子强烈希望他拿下博士学位,因此贾埃弗决定达成妻子的心愿。
贾埃弗选择了一个理论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这样就不必去学校就可以开展工作。1964年,贾埃弗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父母感到无比自豪,专门从挪威坐船来到美国观看毕业典礼。
贾埃弗的博士母校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学术会堂。|图源:wikicommons
1968年,贾埃弗决定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新的学术冒险。
贾埃弗向公司申请学术休假一年,还向古根海姆基金会(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申请到古根海姆奖学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的资助,资助协议中这样写道:资金使用完全自由,不附带任何特殊条件;受资助者可以按照其认为对工作必要的任何方式使用资金。
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贾埃弗在这里度过一年的学术休假,进修生物和化学课程。|图源:wikicommons
贾埃弗的学术休假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他到了之后,剑桥物理系工作人员问他打算做什么研究。贾埃弗回答说:生物物理。工作人员却表示,我们这里没有生物物理。
贾埃弗想,既然如此,就继续做点隧穿效应的实验吧。贾埃弗进了实验室惊讶地发现,剑桥大学这所世界最顶尖的学府,实验设备太差了,与通用电气的实验室完全没法比。
贾埃弗便决定在剑桥上课,选修了几门本科生水平的生物和化学类课程。
贾埃弗从英国回来后,就彻底转向生物物理领域了。贾埃弗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决定研究金属表面的蛋白质吸附性质。
贾埃弗一出手便做出一个重要发现:蛋白质会吸附在大多数金属薄膜的表面上,但是通常不会吸附在另一种蛋白质表面上,除非后者是正确的抗体。这一发现有临床应用前景,贾埃弗申请了专利。贾埃弗进一步发现,这种效应最明显的金属薄膜是铟薄膜。
贾埃弗与附近医院合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肝炎抗体检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合作却仅持续了一年便中断了,原因是贾埃弗获得了诺贝尔奖,忙于社会活动。
获得诺贝尔奖
从1967年起,贾埃弗将获诺奖的流言开始传播。贾埃弗本人没把这个传言放在心上,觉得隧穿效应要产生实际用途才有可能获奖。
1973年10月22日,贾埃弗的上司米兰·菲斯克(Milan Fiske)把贾埃弗叫到办公室。菲斯克告诉贾埃弗,公司今年离职的员工约翰·瓦林(John Valin)回到祖国瑞典,任职于查尔姆斯理工大学,那里有两位诺贝尔奖委员,他获得消息,“你今年要得诺贝尔奖。”菲斯克还说,自己也不保证消息准确,之所以透露给你这个信息,主要是想到,你母亲明天要回挪威,建议你再留老人家一天,如果真得奖了,全家可以一起分享这一喜悦。
那天贾埃弗搭同事的车下班回家,那位同事说,公司同事们今年向你的母校挪威技术学院建议提名你获得诺贝尔奖,并且学校回信说,接受建议,已经提名了。贾埃弗笑着说,希望能得奖,这样就不会有失业的压力了,毕竟没有单位会开掉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员工。
贾埃弗回到家,让母亲推迟行程,全家人晚上在饭店聚餐,期待着明天有好消息传来。
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23日中午,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举行,瓦林也来到了现场。获奖名单一公布,瓦林立马打电话给菲斯克,菲斯克又马上打给贾埃弗:“祝贺你,得奖了。”
1973年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上贾埃弗的照片。|图源:诺贝尔官网
刚挂电话,电话铃又响起,电话里传来瑞典口音的英语:您好,贾埃弗博士,这里是斯德哥尔摩,恭喜你获得诺贝尔奖……那人听上去满怀希望贾埃弗能有很吃惊的反应,当然没有收获这种反应,他不知道,消息已经提前泄露了。挂掉这个电话之后,新闻媒体记者的电话又来了。
电话消停之后,贾埃弗夫妇和母亲紧密相拥。然后,他们叫醒孩子们,一起欢呼。
大约早上8点钟,一辆大型豪华轿车来到贾埃弗家门口,通用电气公司特意派车来接贾埃弗上班,其实车程只有两分钟。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铺上了红地毯,全实验室列队迎接。当天还在实验室礼堂安排了记者会。那一天原本安排的是庆祝通用电气传奇科学家威廉·柯立芝(William D.Coolidge)100岁生日,这一活动推迟一天,改为庆祝贾埃弗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天,贾埃弗的办公桌被电报淹没,他花了一天的时间处理电报,有一份挪威老朋友的电报,地址栏只写了“美国,伊瓦尔”,竟然也收到了。晚上,贾埃弗见了百岁老人柯立芝,并就前一天“偷”了他的生日宴会而向他表达了歉意,柯立芝以微笑表示原谅。
贾埃弗要准备去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他从两获诺奖的巴丁(当时他正是通用电气公司的顾问)那里得知,参加典礼最重要的是带全家人一起去。贾埃弗先回到挪威,在几所大学做了学术报告,包括自己的母校,学校还组织仪仗队在火车站迎接。
贾埃弗见到了自己的物理课教授,他还记得当年向教授打听期末考试成绩,教授翻出试卷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差的答卷!贾埃弗幸运地擦着及格线通过了考试。这次见面,教授却显得有点紧张了。
做生物学研究,被迫开公司
因为获得诺奖,贾埃弗接到海量的报告邀请,一开始他很有热情,次数多了,他也感到厌倦,想尽快回到实验室,继续做生物学研究工作。
1975年,英国一家农场资助他将铟玻片检测肝炎的方法应用于血吸虫病,并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举办的国际测试竞赛,但要求实验必须在英国完成。
贾埃弗来到英国,没有助手,借伦敦热带病医院的一间实验室开展工作。贾埃弗失望地看到,实验室又脏又破,所幸农场提供了抗原和从非洲采集的血液样品。
最终,贾埃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
通用电气公司试图将贾埃弗的方法商业化,但没有成功。一个原因是,贾埃弗对于实用研究不太热心,没有将他的方法发展到临床应用的水平;另一个原因是,同时期更高效的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兴起,使贾埃弗的方法相形见绌。
之后,贾埃弗继续探索多个生物学课题,跨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广泛的领域,其中的高光成就是提出细胞-基底阻抗(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学测量方法引入到细胞研究。细胞附在电极(基底)表面时,改变了电极与培养液之间的电流,电极阻抗即作为细胞的“实时传感器”。这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方法,可以连续监测细胞的状态,而不需要染色或显微镜实时观察。ECIS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细胞迁移和侵袭研究,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领域。
1988年,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新主任沃尔特·罗布(Walter Robb)宣布新工作准则:只能做与产品直接相关的研发工作。
贾埃弗的生物学研究显然不符合罗布主任的要求。贾埃弗与罗布达成协议:一半时间研究生物,一半时间研究超导。
很快,贾埃弗觉得障碍重重,决定离开。贾埃弗与通用电气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谈离职,本以为韦尔奇会出言挽留,结果韦尔奇只简单地说了句:祝好运。贾埃弗问韦尔奇,实验室不再做基础研究,新技术将从何而来。韦尔奇回答说,可以买。贾埃弗彻底明白,这里确实不再适合自己了。
贾埃弗加盟了博士母校伦斯勒理工学院。但在启动经费用完后,他同样在科研资助申请方面遇到了麻烦。
贾埃弗的背景是物理学,具体研究工作属于生物学,结果在这两个学科都申请不到经费。贾埃弗抱怨,美国的大多数科研资助机构嘴上说得好听,交叉学科研究是多么重要,但很少有机构真正给予交叉学科以经费支持。
贾埃弗从传统的科研资助机构申请不到经费,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
贾埃弗虽然无意于创办企业,还是向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提交了申请书。这一次,贾埃弗成功申请到了资助。按基金要求,需要注册一家公司。贾埃弗于1991年注册成立了应用生物物理公司(Applied BioPhysics)。贾埃弗也成了创业者。
1993年,应用生物物理公司开始实际运营,主要产品是贾埃弗研发的细胞-基底阻抗传感器(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ECIS),卖出仪器之后,继续卖耗材。这一商业模式获得了成功。
2004年,75岁的贾埃弗从伦斯勒理工学院退休,专注于公司的业务,从代码编写、产品研发、销售推广,到人事管理,都兴致勃勃。应用生物物理公司的经营越来越正规,如今依然是一家非常成功的高科技企业。
质疑气候变暖
贾埃弗一生都以敢于直言、说出自己认为的真相而自豪。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持有一些颇具争议的观点,尤其是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方面。
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发布的《气候变化声明,2007》(APS Climate Change Statement,2007)称无可争议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
贾埃弗对这一文件非常不满,最终他于2011年公开宣布放弃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荣誉,称科学中没有“无可争议”,科学总是向质疑开放的。贾埃弗质问:美国物理学会愿意讨论质子的质量、光的传播速度或者多重宇宙问题,难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贾埃弗质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仅仅是纠结文字,也有更现实的考量。他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花费了数额惊人的资金试图解决一个在他看来“基本上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把钱花到提升民生的项目上。贾埃弗认为,廉价化石能源一直是让生活水平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的关键所在,而成本高昂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开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减慢了廉价能源的开发和发展,减损了社会福利。
贾埃弗在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质疑全球变暖。|图源:林道官网
2012年,贾埃弗在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发表演讲,称全球变暖是一种新宗教。贾埃弗的演讲是林道官网上访问次数最多的演讲。
贾埃弗直到去世一直坚持认为气候变化被夸大了,拒绝接受科学界有这样的共识: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对人类社会是危险的。当然,他的观点并未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支持。
去世
贾埃弗的最后几年在养老院度过,平静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017年,他出版了引人入胜的自传,书的标题为“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I am the Smartest Man I Konw),而副标题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A Nobel Laureate’s Difficult Journey)。这句带有幽默感的自嘲,充分反映了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概括,智慧不等同于成绩,而成功源于勤奋与坚持,也有机遇与幸运的加持。
贾埃弗小时候非常喜欢父亲送给他的一个地球仪,非洲的很大一部分被涂成了白色。父亲告诉他,白色的部分代表着人类尚未涉足的地域。贾埃弗当时想,等自己长大成人以后,兴许就能去探索那些白色的区域,发现一些精彩、奇妙的事情。
贾埃弗没有成为地理探险家,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科学探险家——他的足迹跨越物理与生物,跨越实验室与企业,跨越科学与社会。
本文主要基于贾埃弗的自传《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完成。
下一篇:南非驻法国大使在巴黎身亡